第42章 行一善举,显一道行

作者:依云在青天
    次日清晨,天光微熹。
    贾琮立于院中,身着宽松道袍,缓缓打起一套基础拳架。
    招式简单古朴,一开一合间,却引动周遭稀薄的天地元气,随着他的呼吸吐纳,在体内形成微弱的循环。
    肉身气血随之鼓荡,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响。
    旺财蹲踞在不远处的屋檐上,一双鹰目紧盯着贾琮的动作,眼中灵光闪烁不定,似乎也在感悟着什么。
    周身羽毛微微颤动,仿佛与那天地元气产生了某种共鸣。
    不多时,脚步声传来。
    黛玉、宝钗、迎春、湘云等人陆续来到院中。
    她们如今已习惯了清晨跟随贾琮一同静坐修习。
    “三哥哥早。”
    “琮三哥安好。”
    众人见礼完毕,各自寻了蒲团坐下,按照贾琮所传授的《太乙金华宗旨》要诀,闭目凝神,尝试感应自身灵光。
    贾琮收了拳架,目光扫过众人。
    黛玉灵觉最为敏锐,眉心祖窍处隐有微光闪烁,显然已初窥门径,进境颇速。
    只是她心绪易动,加之年纪还小,气息时有起伏,仍需磨练心性。
    宝钗则四平八稳,气息绵长,虽无黛玉那般灵动跳脱,却根基牢固,一步一个脚印,自有章法。
    二姐姐自幼有自己亲手雕刻的玉佩接引星光月华,周身无漏,是这几人中进境最快的,只是想到对方绵软的性子,贾琮只能摇头。
    湘云依旧活泼,坐下没多久便有些心猿意马,气息略显散乱,贾琮暗自皱眉,这丫头还需多下静心功夫。
    探春聪慧过人,一点即通,气息流转已颇为顺畅,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
    惜春年龄最小,到似乎天生与道法契合,小小年纪能够坐得住,且气息沉凝,显然悟性亦是不凡。
    院墙角落里,平儿、鸳鸯、金钏几个大丫鬟也学着小姐们的样子,盘膝静坐。
    她们只是又副册上的人物,气运灵机较之诸位小姐自然要差了些。
    但日日耳濡目染,加上最近琏二奶奶那边给的月例银子多了,平日饮食滋补也跟了上来,竟也有几个隐约感应到了微弱的气感,只是不得法门,难以深入罢了。
    贾琮看着眼前景象,心中微暖。护佑亲眷,这便是他修行的动力之一。
    静坐一个时辰后,众人散去。
    宝儿端着早膳进来,一边摆放一边道:
    “三爷,方才琏二奶奶那边打发人来说,贾雨村大人递了消息进来。
    说是香菱姑娘的父母,已经在京城安顿妥当了,二爷亲自出面给他二人租了个小院子,让香菱姑娘得了空时,可以过去陪伴,一家子总算团圆了。”
    贾琮点点头:“如此甚好,也算了却一桩心事。你回头告诉琏二哥,让他多照拂些,莫让人欺负了去。”
    “是,三爷。”宝儿应下,又想起一事,面色有些古怪:
    “还有,薛家大爷……听说那金陵打死人命的案子,已经了了。”
    “哦?”贾琮抬眼。
    “听说是他家叔父使得银子,上下打点,最后寻了几个闹事的下人顶罪。
    薛大爷本人,罚了五百两银子,便没事了,如今人已经回了京中。”
    宝儿到底小孩心性,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忿。
    贾琮放下筷子,淡淡道:“意料之中。这世道,有钱有势,总是方便些。”
    他对此并不意外,薛家皇商,底蕴还是有的。
    况且贾雨村这金陵按察使司副使,还是自己亲自给对方引荐过去的,要是这样还不能脱罪,只能说薛家的气数到了强求不得。
    用过早膳,贾琮想了想,吩咐备车:“去宁府。”
    宁国府,后院丹房。
    烟气缭绕,药味刺鼻。
    贾敬盘膝坐在蒲团上,须发皆白,面色却异常红润,双目紧闭,周身隐隐有一股沛然的浩然正气流转。
    只是这股正气,与他所修习的丹道法门格格不入,隐隐有相互冲突、激荡之兆。
    贾琮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微微皱眉。
    “老爷,琮三爷来了。”小道童轻声通报。
    贾敬缓缓睁开眼,看到贾琮,连忙起身:“是琮哥儿啊,今日怎地有空过来看我?莫不是......”
    贾敬好似想到什么,瞳孔突然睁大。
    “敬大伯安好。”
    贾琮稽首行礼,开门见山:
    “确实如敬大伯所想,刚刚有了些眉目。”
    贾敬的呼吸都开始急促了起来:“有...有何眉目?琮哥儿不妨直说,老头子我受得住!”
    说着亲自牵过贾琮的手,就要把他按到上座。
    贾琮自然是拒绝,在他左下手寻了个靠椅坐下。
    “大伯乃翰林出身,饱读诗书,胸中自有浩然正气。”
    贾琮直言不讳:
    “此气堂皇正大,与天地正道相合。
    而炼丹求长生,多涉阴阳五行,采天地灵华,乃术流之法。
    两者并行,恐有冲突。
    长此以往,非但无益于道途,反而可能损伤根基。”
    贾敬闻言,面色微变,沉默不语。
    他自己修行多年,隐约也察觉到几分滞涩,只是沉迷其中,苦求超脱无法。
    “那依你之见……”贾敬看向贾琮,语气中的期盼之意毫不掩饰。
    “侄儿斗胆。”
    贾琮沉吟道:
    “大伯一身浩然正气,霸道非凡,侄儿此前曾以《净明忠孝全书》中的法门推演一二,终不得行。”
    见贾琮这么个“道家高人”都拿自己体内的浩然气没什么办法,贾敬当即就是眼神一暗。
    “不若另辟蹊径。
    何不将毕生所学,尤其是医卜星相、岐黄之术,加以整理,编纂成书,刊印流传,普惠世人?”
    “此举既能梳理大伯自身所学,将浩然正气用于正途,又能活人济世,积累功德。
    待功德圆满,说不得自有感应,或许比枯坐炼丹,更能接近大道,亦可为贾氏后人留下一份福泽。”
    却不想贾琮话未说完,尚有补救之法。
    贾敬眼中精光一闪,随即又黯淡下去,叹了口气:
    “编书济世……谈何容易。”
    他虽意动,但多年心结,岂是轻易可解。
    贾琮见状,也不强求,点到即止:“侄儿一点浅见,大伯不妨思量一二。”
    种子已经种下,至于何时发芽,还看贾敬自己的造化。
    离开丹房,贾琮心中计较着另一件事。
    他让宝儿去库房,将宁国府之前送来的上好松枝、朱砂、龙涎香等物取来,打算尝试制作些法香,用于日后供奉祖师与自家先祖。
    回到荣府院中,贾琮刚将材料摆开,准备动手祭炼,两道身影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正是那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
    自上次被贾琮收服,这二位便留在了他身边,名为护法,实则也是想借机参悟些道法玄妙。
    此刻见贾琮要炼制法香,便凑上前来。
    “道长好兴致,竟要亲手炼制法香?这法香祭炼之法可是道门秘传,也不知你小小年纪修为高深也就罢了,怎的这些秘传法门也如此熟悉”
    茫茫大士嘿嘿一笑。
    贾琮一边筛选材料,一边以自身法力缓缓注入其中,尝试感应其灵性。
    却也不驱赶他们,任他二人偷学:
    “闲来无事,聊作尝试。日后若真入了道门,总得知晓些科仪法事。”
    总不能说自己前世从抖音上刷到的吧?
    渺渺真人在一旁看着,捻须道:
    “道友手法倒也纯熟,只是这香料凡品居多,若想真正沟通上界,还需些天材地宝,更要紧的是……启请神灵、持咒加持。”
    “启请神灵、持咒加持?”
    贾琮手上动作不停。
    “道友说的可是这个?”
    只见他一身青衣道袍,手掐狮子诀(左右手掌交叉搭在一起,左手大指屈掌内,馀九指皆露于外。),脚踏北斗玄枢罡。
    从坎卦起,步至离位;夏至后从离卦起,步至坎位。步时念咒:
    “元始符命,普告万灵。焚香启请,万圣遥临。香烟才起,法界蒙熏。万圣千真,降临坛庭......”
    如此复行三遍,才将手中法香继续供奉在法坛三清祖师像前,要坚持七七四十九日方得奇效,这才只是开始。
    坛前三稽首,贾琮方才把人引到院内凉亭,让手中暂时无事的晴雯等人送来一壶香茗。
    三人随意闲谈,贾琮将自己对正一、全真乃至雷法的些许理解,拣些能说的与二人印证。
    茫茫、渺渺二人本是侥幸得了残缺法门,听贾琮这般条理清晰、直指核心的讲解,只觉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对贾琮愈发恭敬。
    谈笑间,茫茫大士似是无意间提起:
    “说来也怪,前两日贫僧路过城南,见那王太常家张灯结彩娶新媳妇,好不热闹。只是那新妇的花轿刚到门前,竟凭空刮起一阵妖风,吹得红盖头都险些飞了,轿夫也东倒西歪。怪哉,怪哉。”
    贾琮闻言,心中微动,却未深问。
    锁灵禁下了以后,他并未继续拘着二妖,反而任他俩在这神京城四周行走、充当耳目。
    这不就得了反馈?
    与此同时,清虚观内。
    张道人手捧一道闪烁着玉清仙光的符信,面色激动又带着一丝凝重。
    这是龙虎山祖坛的回信,由当代天师亲自加持发出。
    信中,天师对贾琮的情况表示了极大的重视与认可,初步同意了传度受篆之事。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要求:
    在冬至大典之前,贾琮必须“行一善举,显一道行”,以昭告天下,证明其确实有资格承接正一法脉,并以此作为正式入门的凭证。
    “行一善举,显一道行……”
    张道人收起符信,立刻吩咐清风:
    “速去荣国府,将祖坛的意思告知贾道友。”
    清风领命而去。
    当贾琮从清风口中得知龙虎山的要求时,他正手触红玉下丹田,将一点真气种子度入其中。
    红玉姐妹几个见有外人,忙不迭整理衣裳,红着脸跑到了外边。
    不知道的还以为贾琮对她们做了什么呢!
    “行一善举,显一道行?”他重复了一遍,目光微凝。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茫茫大士方才提及的那桩怪事——王太常家娶亲,妖风忽起。
    这……莫非就是自己展现道行、积累功德的契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