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皇室追查
作者:依云在青天
紫禁城,大明宫。
锦衣卫指挥使赵全躬身侍立,手中捧着一份加急奏报。
御座上的隆政帝手中朱笔不停,抬了抬下巴,边上的大明宫总管戴权立刻会意,赶紧走下台阶继而转递。
奏报内容详尽,将近日荣国府内的风波动向记录得清清楚楚。
自贾赦袭得世职那天起,如何入主荣禧堂,如何雷厉风行地查抄府内刁奴,如何收拢管家大权,乃至最后如何巧妙地利用赖嬷嬷之事,逼得那位贾老太君心灰意冷之下,不得不放权。
桩桩件件,事无巨细。
唯独今日早间宁国府祠堂内发生之事,因贾家祠堂地处深宅,且神威将军修为不凡,锦衣卫暗探不敢过于靠近。
只知道贾家八房齐聚,昔日贾代化的演武场人头攒动,至于里头谈论了什么,尚未可知。
隆政帝看得极慢,脸上神情变幻。
回想起几日前的深夜,贾赦这个当老子的被他十岁庶子带着,跑到宫里“求官”的情景,虽然双方只是隔着大内供奉、前皇叔无忧道人的神通,凭空对了几句话。
但是那个年纪轻轻便修为绝顶,且行动止举进退自如有理有据的小童,还是给两位至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点意思……”隆政帝放下奏报,指尖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
立于一旁的大内总管戴权与锦衣卫指挥使赵全皆垂首屏息,不明所以。
“先是夺权,再是清蠹,最后是……釜底抽薪,让那老太太闭嘴。”
隆政帝似是自语,又像是在对二人说话,“手段干净利落,环环相扣,倒不像是贾恩侯那等人的手笔。”
他自然联想到了那个年纪轻轻,修为却深不可测的贾琮。
这荣府一系列变故,若说没有他在背后推动,隆政帝是断然不信的。
只是区区一个小童,还要兼顾修行,莫不是那位大能转世,落在了贾家?
“妙,妙啊!”隆政帝忽然朗声大笑,声音在空旷的金殿中回荡回荡开来。
赵全与戴权对视一眼,皆从对方脸上看到了茫然。
妙在何处?皇上并未明说,二人也不敢多问。
皇上似乎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又或许是将贾家的手段与朝堂某些胶着之事做了对比,心情颇为愉悦。
“仔细盯着”
隆政帝最终只吩咐了这四个字,便挥手让二人退下。
见赵全依旧神色犹疑站在原地,于是抬了抬眼角:
“怎么,有困难?”
赵全双手抱拳, 弯着腰道:“启禀陛下,宁府那边还好说。
只是这荣府,毕竟神威将军位高权重,本身修为也不低,再加上那位修为高深莫测的琮三爷。
小臣惶恐,怕坏了陛下的大事!”
隆政帝闻言笑了笑,继续低头批改奏章:
“放心去办,适当把握尺度,内宅之事往后就不必报了。
其他的,皇家跟各位勋贵府上都有默契!“
“微臣遵旨!”
其实这份默契作为锦衣卫指挥使的赵全未必就不知,但考虑到这次主要监视的对象,乃是一个十来岁未必通人情的小孩子。
就像他之前说的,万一坏了事呢?
得了隆政帝口谕允准的赵全这才放心的与戴权躬身退出大明宫外。
……
与此同时,西苑,龙首宫。
退位多年的文成帝也收到了一份内容大差不差的奏报。
当过皇帝的人,怎么可能轻易放下手中的权力?
这位太上皇接过心腹太监夏守中递来的密报,随意扫了几眼,起初并未在意。
荣国府那些家长里短、争权夺利之事,在他看来不过是小打小闹。
无非是贾赦得了世袭的官位,想要借此拿回管家权罢了。
至于查抄奴仆,更是意料之中,哪个新上位的不得立立威,顺便捞些油水?
然而,当看到贾赦借赖嬷嬷之事,逼得贾母不得不退让,几乎是剥夺了其在府中的管事权力时,文成帝的眉头才微微蹙起。
“哼,不知孝道的种子。”
他低声斥了一句。
夏守中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请示:
“启禀上皇,是否要降道旨意,申斥一番?也好叫他知道些规矩。”
文成帝却摆了摆手,脸上反而露出一抹古怪的笑容:
“费那个事作甚?贾恩侯虽混账,但这次……倒有几分魄力。”
他斜睨了一眼殿外,意有所指:“老四若是有他这份决断,朕这做老子的,早就把手里的这摊事情交出去了,还值当他惦记?”
夏守中不敢接话,只将头埋得更低。
文成帝将奏报随手丢在一旁,不再理会贾家之事。
对他而言,一个国公府的内部变动,远不如另一件事来得重要。
转头看向殿内角落的一个白须道人。
这道人身着蓝色道袍,面容清癯。
若是贾琮在此,定会讶异,因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他五岁时,初慕大道,跑上门去拜师学艺。
然后被对方用两本烂大街的“引气决”与“大道歌”随手打发了的张道人。
原来这位时常出入各个公侯勋贵府上的张道人,实则乃是正一龙虎山张家旁支,亦是龙虎山在朝廷中的代表人物。
而那清虚观,本就是用他名字敕造的庙宇。
“清虚道长,”文成帝的声音沉稳下来,“昨日夜间,京郊桃花山之事,可有何眉目了?”
张道人上前一步,稽首道:
“回禀陛下,昨日城外异动。
贫道第一时间与钦天监、翰林院几位同道,同前往查探,半道还碰到同样目的的玄墓蟠香寺云柳法师。
确实有些发现。”
提及此事的时候,文成帝的面色便不似刚才闻听贾家内斗时候,那般轻松了。
京师乃龙脉汇聚之地,天子脚下,有狂徒不经通报深夜斗法。
简直视他大周皇族如无物,若是不将这伙人揪出来,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怕不是以后随便哪个修行者、自诩“得道之士”都能大半夜驾驭法器到他这大内皇宫转上一圈了。
昨日夜间,京郊桃花山方向传来剧烈的法力波动,虽短暂,却惊动了包括锦衣卫、东厂、钦天监在内的多方势力。
各方回报几乎一致:现场残留着强烈的斗法痕迹,山石崩裂,草木成灰。
根据残留气息判断,应是两方斗法,但具体来历却都看不太出。
这也好解释,贾琮是野路子出身,所谓做法全凭“力大砖飞”四个字,现场被破坏的一塌糊涂。
至于那所谓的“茫茫大士”以及“渺渺道人”就更是奇葩,他俩本体是妖,然而修炼的又是正宗的佛道两家的法门。
大概率是东拼西凑偷学而来,或者哪个断了传承的的山门,被二人意外得到,根本没在朝廷登记过。
这让张清虚几人如何查明?
“说。”文成帝言简意赅。
老道士整理了一下思绪,看看了看左右默不作声的钦天监监正,以及做死道友不是贫道状的两个翰林院大儒。
心里默默叹气,谁让他龙虎山张家执正道之牛耳呢?
只能硬着头皮道:“现场残留的气息极为混杂。
其中一方,道蕴纯正,法力浩瀚磅礴,其威势之盛,贫道生平罕见。
残留的法力痕迹,几乎凝成实质,宛若……宛若天威。”
说了等于没说,除了大概率这其中一方是出自道家,还是没有有登记造册的那种隐居高人外,没有其他有用信息。
“至于另一方,却甚是古怪。”
张道人继续说道:“有两股气息,一股似佛门金刚怒目,宏大祥和;
另一股似道门剑修,凌厉纵横。
但......”
“但是什么?”文成帝眉峰紧锁,“何必遮遮掩掩?”
张道人沉吟道:“那两股气息虽然全是佛道正宗的路数。
但是经过贫道与云柳法师的反复勘验,倾向于认为是两只修行日久,道行高深,不知何故潜入京畿左近的大妖。
至于那施展浩瀚道法之人,当是一位隐世的道门高人,出手将那两只大妖惊退,或是……镇压了。”
蟠香寺的云柳法师,一位阴阳麻衣、面容慈和的师太,也合十道:“阿弥陀佛,张道长所言甚是。那道家高人残留的气息,堂皇正大,有扫荡群邪之意,应非歹类。只是不知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修为。”
至于钦天监监正以及出身翰林院的两位老儒,则全程没有发表意见。
儒家浩然意固然浩大,排斥一切外道妖邪,但对于追寻来历、探照踪迹但到底比不上佛道两家来的擅长。
他俩当晚赶去,也只是为了防止斗法双方范围扩大,伤及无辜。
必要时负责出手镇压而已。
文成帝听完,沉默了片刻。
一位修为深不可测的道门高人,他可以不在意,甚至乐见其成,毕竟是镇压妖邪。
但京师腹地,竟然出现了两只疑似能与这等高人抗衡的大妖,这便触及了他的底线。
“传朕旨意,”文成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命锦衣卫、东厂、五城兵马司、顺天府协同,彻查京城内外,务必将那两只妖物的踪迹找出来!
张道长,云柳法师,还有钦天监、翰林院诸位,此事便由你们几位主持,务必尽快给朕一个结果!”
口含天宪,一语便能调动天下高修为皇家办事。
这才是文成帝迟迟没有交给皇帝的最后底牌。
“贫道(贫尼、臣)遵旨!”张道人等人齐齐领命。
他们并未将桃花山之事与贾家联系起来,更不会想到,那位“几层楼那么高”的道门高人,就是荣国府那个年仅十岁的贾琮。
而那两只被他们判断为“大妖”的存在,正是被贾琮打回原形,镇压在后宅的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
这会儿,他们口中的“高人”正斜躺在宁国下人给他准备的三号交椅上,面朝族人,沉浸式探索手中五彩石的奥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