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讨伐董卓(三)

作者:晨曦行者
    袁绍推辞一番后,便接受了盟主之位。当即歃血为盟,慷慨陈词:
    “今董贼欺主弄权,罪恶滔天,我等兴义兵,誓与董贼不两立,必当奋力讨之,还我汉室太平!”
    诸侯们皆热血沸腾,高呼响应。
    袁绍随即开始调兵遣将,安排各路诸侯的任务。然而,关东联军组成后,表面上声势浩大,实则各怀心思。
    大部分诸侯畏惧董卓的西凉军勇猛善战,皆按兵不动,屯驻于酸枣、河内等地,每日只是置酒高会,不思进兵。
    营帐内,灯火通明,诸侯们身着华服,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丝毫不把讨董大业放在心上。有人高声吟诵诗词,有人叫来舞姬翩翩起舞。
    曹操满脸怒色,大步踏入营帐,怒目圆睁道:
    “诸位!我等本为讨董兴义兵,今董卓倒行逆施,天下生灵涂炭,你们却在此饮酒作乐!如此怯懦,怎对得起天下百姓的期望!”
    诸侯们被这怒斥声惊住,纷纷停下动作,面露尴尬之色。
    先是一阵沉默,随后兖州刺史刘岱率先起身,拱手道:
    “孟德兄莫急,非我等不想进兵,实在是董卓的西凉军太过凶悍,其骑兵更是锐不可当。我等若贸然出击,恐损失惨重,于讨董大业无益啊。”
    陈留太守张邈也站起来,赔着笑脸说:
    “孟德,大家其实心里都盼着早日除掉董卓,只是这打仗也得讲究策略不是?如今先稳固营盘,加强防守,等董卓内部出了乱子,咱们再趁机而动,岂不是更有胜算?”
    众诸侯你一言我一语,试图为自己的按兵不动找理由开脱,眼神中却透露出对西凉军的畏惧和各自保存实力的心思。
    曹操大步流星地回到自己的营帐,一脚踢开营帐的门,“哐当”一声巨响,吓得营帐内的亲兵们赶紧跪地行礼。
    曹操在帐中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当下局势。
    董卓 “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如今正值人心惶惶、天怒人怨之际,无疑是讨伐董卓的绝佳时机。若不趁机与之决战,一旦错失这难得的良机,日后恐怕再难有如此有利的局面。
    想到那些诸侯们畏敌如虎、按兵不动,每日只知饮酒作乐,曹操心中的怒火越发炽烈。依靠这群自私怯懦之徒,根本无法完成讨董大业。于是,他当机立断,迅速召集将领们前来商议。
    待将领们齐聚营帐,曹操慷慨激昂地说道:
    “诸位,如今董卓倒行逆施,残暴不仁,致使天下共愤。我等既已高举义旗起兵讨董,就应当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岂能在此坐视观望,错失这讨伐董贼的大好时机!我意独自引军西进,与董贼决一死战,诸君可有胆量与我同去?”
    曹仁、曹洪、夏侯渊等将领皆热血上涌,纷纷表示愿追随曹操。
    ......
    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
    汴水之畔,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本是一派宁静之景,却因即将到来的大战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曹操立马于阵前,望着对面严阵以待的徐荣军队,心中虽有些忧虑,但更多的是决绝。
    高声喊道:“将士们,随我杀贼,为汉室除害!”
    战鼓擂动,曹操的军队呐喊着冲向敌军。然而,现实残酷地摆在眼前,双方兵力差距较大,且曹操军队多是新近招募,缺乏训练。他们在战场上显得有些慌乱,面对训练有素的西凉军,犹如一群待宰的羔羊。
    徐荣冷笑一声,挥动令旗,西凉军如潮水般涌来,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曹操的军队节节败退,士卒们的惨叫声此起彼伏。
    曹操心急如焚,纵马在阵中来回驰骋,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
    “莫要退缩,跟我杀!”
    可兵败如山倒,局势已难以挽回。
    流矢如蝗般射来,曹操左挡右避,身上还是被一支流矢射中,鲜血染红了衣衫。他咬着牙,强忍着疼痛,继续指挥战斗。
    但此时,身边的士卒越来越少,死伤大半,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鲜血将汴水畔的土地染成了暗红色。
    曹操知道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撤军。然而,徐荣怎会轻易放过这大好机会,指挥军队紧紧追击。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且战且退,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
    就在曹操陷入绝境之时,堂弟曹洪飞马赶到。看着受伤的曹操,跳下马,将缰绳交到曹操手中,说道:
    “兄长,快上马,我护送你突围!”
    曹操推辞道:“那你怎么办?”
    曹洪急得几乎要落泪,大声说道:“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兄!您是讨董的希望,只要您在,就还有机会重振旗鼓。”
    曹操心中一阵感动,不再推辞,翻身上马。曹洪手持长枪,护在曹操身旁,一路浴血奋战。他们冲破了敌军的重重包围,身后是紧紧追随的西凉军。曹洪一边奋力拼杀,一边大声呼喊着为曹操开路。
    夜色渐渐笼罩了大地,曹操和曹洪趁着夜色拼命奔逃。一路上,他们不敢有丝毫停歇,直到远离了战场,确定暂时安全后,才停下脚步。
    曹操看着疲惫不堪且浑身是血的曹洪,心中满是愧疚和感激,说道:
    “此次多亏了你,不然我早已命丧黄泉。”
    曹洪微微一笑,说道:
    “兄长不必言谢,这是我该做的。咱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日后定能为今日之败雪耻。”
    曹操点了点头,神色凝重。
    回到联军营地后,曹操战败的消息迅速传开。关东联军中的大部分诸侯听闻后,更加畏惧董卓的势力,不敢再轻易出兵进攻。
    袁绍驻军河内,袁术屯兵鲁阳,两人都按兵不动,坐观形势变化,使得联军逐渐陷入停滞状态。
    随着时间推移,关东军联盟内部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并激化。
    袁绍野心勃勃,想谋取冀州,而韩馥作为冀州牧,对袁绍有所防备。袁绍采用谋士逢纪的计策,暗中约公孙瓒南下,威胁韩馥,同时又派说客去劝说韩馥让出冀州。
    在这种内外压力下,韩馥最终被迫将冀州让给了袁绍,导致内部关系愈发紧张。
    而袁绍与袁术这对兄弟之间也矛盾重重,二人都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互相不服气,在联盟中各自发展势力。
    袁术认为袁绍是庶出,却占据高位,心中十分不满;袁绍则觉得袁术心胸狭隘,难成大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