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天上掉下个大孙子?
作者:折耳根的猫
徐江淮的醉翁之意,明显就在那一坛子杨梅酒。
赵爱兰懒得拆穿他。
毕竟她也想喝今年酿的软枣酒了。
软枣就是野生猕猴桃,个头不大,吃起来没什么肉,不过拿来泡酒倒是挺好的。
赵爱兰就特别喜欢喝软枣酒,上辈子她年轻的时候,每年都要泡一坛子,留着自己慢慢喝。
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她以为孩子们会孝顺她,以后会亲手给她泡软枣酒。
谁知长大之后的儿子们,却一脸嫌弃地埋怨她:“娘,你就不能把酒给戒了吗?你看看咱们村,哪家的女人喝酒的?”
就连女儿都瞧不上她,还一本正经地劝她:“娘,做女人就是要贤惠,喝酒那是男人们干的事,女人在家里洗衣服做饭,伺候好男人才是正经事。”
上辈子她被自己的儿女洗脑了,反思之后,觉得女人确实不应该喝酒。
所以,自从孩子们长大之后,她就再也没给自己泡过软枣酒了。
这辈子,她才不管别人怎么说呢。
给徐江淮泡一坛杨梅酒,她就给自己泡两坛软枣酒,主打一个“及时行乐”。
听说晚上能喝酒,李惠芬也不声不响地,搬出了给自己酿的一坛子桑葚酒。
<img alt="" img-height="582" img-width="875" media-idx="1"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5&x-signature=w%2F2vc0nel8lcsVS2OGKgqrPOq7c%3D"/>
桑葚酒
山里湿气重,偶尔喝点酒,暖暖身子,对身体反而很好。
以前她们都不知道这个道理,总觉得是因为男人和女人体质不同的原因,女人好像更容易得风湿病。
多活了一辈子,李惠芬才想明白,男人不容易得风湿病,除了因为没生过孩子之外,偶尔喝点酒,其实也能驱寒,预防风湿病。
离婚后,李惠芬手里也攒了一点钱,这辈子她想好好的陪着女儿一起长大,在健康上面也舍得花钱了,看到赵爱兰给自己泡了软枣酒,她也有样学样,给自己泡了一坛桑葚酒。
下午,雪越下越大,徐江淮披上蓑衣,戴着一顶大斗笠,把几个老师还有几家的家属,全都请了过来。
今年老师们在榨油房干活,跟着徐江淮这个学生倒腾菜籽油、山茶油、花生油之类的,也跟着赚了一笔钱,过来吃饭的时候,手里都没空着。
徐良才和吴芳芳带了一坛子自家做的霉豆腐,还有20个自家做的糍粑。
<img alt="" img-height="329" img-width="495" media-idx="2"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5&x-signature=dm6VDNaWkrAvtZcKaIfwiqV1xTA%3D"/>
糍粑的吃法很多,可以烤着吃,还能煮着吃,冬日宅家必备!
张守心今年让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探亲了,他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东西,干脆把丈母娘寄来的一包信阳毛尖,一包大枣,一包油茶都送了过来。
何老师两口子拿了一包油炸馓子,一包红糖枣糕,一看就知道,都是徐平平爱吃的。
<img alt="" img-height="572" img-width="572" media-idx="3"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5&x-signature=t1gOLQm9zpebA7r3VIDsBQKEQYw%3D"/>
红糖枣糕,凉了也好吃,不过我喜欢热一下再吃。
张守心看到馓子,顿时乐了:“正好我带了油茶,给你们泡馓子吃。”
张守心的丈母娘做油茶的手艺特别好,心疼女儿跟着女婿在牛棚受苦,每年都做点油茶寄过来。油茶营养丰富,原材料都是炒熟的花生、黑芝麻、核桃、面粉这些,冲泡也方便,什么都不加也很好吃。
<img alt="" img-height="417" img-width="627" media-idx="4"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5&x-signature=8rYpeLGW54QjOtIjiTMP8NkqSMA%3D"/>
油茶,加馓子好吃!
不过,张守心跟老婆吃了这么多年油茶,还是习惯在里面加点油炸馓子,或者油炸小麻花之类的,这样口感更丰富。
唐瑜忙把馓子递给他,让张守心去泡油茶,又把红糖枣糕拆开,拿到厨房去热一下更好吃。
枣糕本来就是熟的,放在蒸笼里,大锅烧水煮沸后,两分钟就能出锅。
刚出锅的枣糕还有点软塌塌的,要掀开锅盖,晾到表面那层面皮微微发硬,才能拿起来吃。
外面大雪封山,屋子里,一帮人围着火塘,吃完枣糕,把碗里的油茶也吃干净,撸起袖子就开始干活。
马上过年要招待亲戚了,现在农村物资还是很匮乏,没钱买肉买菜,家里请客吃饭,顿顿都少不了各种豆制品。
赵爱兰家的自留地,今年大部分都拿来种黄豆了,昨晚徐江淮泡了满满一大桶黄豆,就等着今天大干一场呢。
黄豆磨成豆浆,过滤煮沸后,点上卤水,能一口气做出豆腐皮、嫩豆腐、老豆腐、豆腐干等好几种豆制品。
做好的豆腐干,还能再加工一下,衍生出卤豆干、熏豆干、臭干子……
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留着明天早上做豆渣饼,又是一道平时吃不到的稀罕小点心。
豆浆煮好后,趁着还没点豆腐,赵爱兰拿了一摞海碗过来,碗里加一勺白糖,给每人都冲了一碗甜豆浆。
赵爱兰还带他们去看了自己发的豆芽和蒜黄。
这个年代没有蔬菜大棚,冬天想吃点新鲜菜,就得自己想办法。
赵爱兰今年光是豆芽就发了三种,分别是黄豆芽、绿豆芽和花生芽。
绿豆芽是水发的,把家里用不完的丝瓜络剪开,毛竹对半劈开,丝瓜络垫在毛竹里面,撒上一把绿豆,摆在厨房角落里,上面盖一层稻草,每天换一次水,隔几天就能收获一盆绿豆芽。
黄豆芽和花生芽都是种在沙子里。
<img alt="" img-height="499" img-width="499" media-idx="5"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5&x-signature=knfce6XUwDJFOoB%2FIOSC2xLIubk%3D"/>
沙子发豆芽,主意遮光,种出来的豆芽,又白又嫩。
家里不用的破竹篓子,下面垫一层干枯的笋壳,先撒一层河沙,然后把黄豆和花生均匀铺在河沙上,最后盖上厚厚一层河沙,放在温暖的厨房角落,每天撒点水,过一阵子就能收获豆芽了。
这样做出来的黄豆芽和花生芽,比水发的豆芽更粗壮,白嫩嫩,脆生生,冬天烤火上火了,拿来做个凉拌菜,或者涮暖锅都好吃。
<img alt="" img-height="377" img-width="377" media-idx="6"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5&x-signature=TGiMdNNFuy5jIxKwrmaP1HCK0QI%3D"/>
花生芽,操作简单,买点花生米,就能自己在家发豆芽啦~
看到赵爱兰现在把日子过得这么好,几个老师都放心了。
唐瑜和吴芳芳还怕她心里有疙瘩,安慰她:“你别听那帮碎嘴娘们的,什么儿女都断了亲,以后老了没人管。要我说,咱们这帮老东西,就该像你和小徐这样,趁着年轻,该吃吃,该喝喝,管它老了咋办呢。”
赵爱兰点了点头:“我和老徐早就想开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年轻的时候,该吃的都吃了,该玩的也都玩了,享了大半辈子福,老了吃几年苦,也不算亏。”
“真要到了躺在床上不能动那天,我就一包老鼠药,早死早超生。”
赵爱兰大口闷了半杯软枣酒,脸蛋红扑扑的,看着精神头,竟然和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差不多。
怪不得人都说,女人养孩子都显老呢。
自从跟那三个白眼狼断了亲,赵爱兰简直是越活越年轻了。
人真是经不住念叨。
唐瑜她们刚提到徐家两个儿子,门外就传来了徐老二的声音。
“爹!娘!快出来,你们有大孙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