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全村一起挖荸荠

作者:折耳根的猫
    双溪村靠近河道下游,有一大片不能种地的滩涂。
    以前这里长满了芦苇,村里人每年靠着砍芦苇编席子,挣点零花钱。
    徐江淮当上村长后,带着村里的青壮年,一年年的开垦滩涂,把芦苇砍掉,芦苇根都挖出来。
    又从山外面弄了些莲藕、荸荠和茭白,种到滩涂上。
    <img alt="" img-height="374" img-width="374" media-idx="1"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2&x-signature=kzPmDgPgRvpr%2BWyvnIEAY2jZMwo%3D"/>
    荸荠苗,中间是空心的,捏起来咯吱响,特别解压。
    几年下来,这片滩涂已经成了双溪村最挣钱的集体资产。
    这个年代还没有后世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和包装盒,大伙儿上街买包子饼子啥的,一般都是拿荷叶包着。
    因此,每年双溪村光是靠采摘荷叶,晒干了拿去卖钱,都能赚不少钱。
    到了夏秋季节,茭白上市,又能拿到副食店收购点,给村里再赚一笔。
    <img alt="" img-height="663" img-width="442" media-idx="2"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2&x-signature=9zaHQ2twi96vTsU4NrIHgXbk3c8%3D"/>
    茭白简直是水培蔬菜之王!盆栽也能长的很好,感兴趣的可以在家试试。
    下雪之前,村里已经把莲藕挖了出来,剩下的荸荠,现在挖正合适。
    挖荸荠是个辛苦活儿,男人们拿着镰刀,先把干枯的荸荠秧割掉,女人们跟在后面,拿铁锹把淤泥挖开。
    小孩子们背着箩筐,走在最后面,把一个个圆溜溜的荸荠,从淤泥里头抠出来。
    最后这道程序,要来回扒拉三四遍,确保淤泥里面的荸荠全都抠出来了,今年的收成才算结束。
    不过也不会完全结束。
    村里收完荸荠后,还经常有些在家里闲着没事的老人,提着筐过来捡漏。
    运气好的,一天能挖大半筐。
    这个年代没有蔬菜大棚,冬天新鲜蔬菜少,脆甜的荸荠,又能当菜吃,又能当水果吃,半筐荸荠,拿到副食店收购点卖掉,也能换二斤多猪肉呢。
    徐江淮也知道,村里人集体挖荸荠的时候,都懒懒散散的,有的还故意在地里落下不少荸荠。
    就等着收完集体的,再偷偷回来捡漏。
    不过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他自己也在薅社会主义羊毛来着。
    不能只有他一个人薅。
    大家一起薅,彼此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就没人会想不开去告状了。
    不仅如此,今年徐江淮还大方表示:
    除了荸荠,挖出来的泥鳅黄鳝田螺什么的,谁挖到算谁的,不用上交村集体了。
    以前都是挖到了上交村集体,其实也卖不了几个钱,还落了个全村人都埋怨。
    这辈子,徐江淮可不会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果然,这条新规定一出来,大伙儿挖荸荠的积极性都提高了。
    徐平平也提着徐江淮特意给她编的小号箩筐,撅着屁股在淤泥里面扣荸荠。
    她人小,而且穿着棉袄,手脚不利索,好几次挖到泥鳅,都被滑溜溜的泥鳅逃走了,急的小姑娘哇哇大叫。
    赵爱兰看着觉得好笑,伸手丢了两个河蚌给她。
    安慰道:“平平,奶奶不爱吃泥鳅,奶奶想吃河蚌,你帮我多找点河蚌呗?”
    徐平平下意识就想拍拍小胸脯,看了看小手上的泥巴,赶紧放下,脆生生地答应道:“奶奶你放心,今晚肯定让你吃上河蚌!”
    泥鳅黄鳝跑得快,陷在淤泥里面的河蚌可跑不掉。
    徐平平撅着屁股继续抠荸荠,挖到河蚌,就捡起来,放在赵爱兰给她的大箩筐里。
    <img alt="" img-height="933" img-width="1400" media-idx="3"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67932&x-signature=GwM6iybsGpiJgob%2BQOIdBGHIn08%3D"/>
    番茄名画:徐平平挖荸荠,吼吼吼~
    一上午的时间,这小家伙居然捡了满满一箩筐河蚌!
    个个都有成年人巴掌那么大,最大的一个,居然有家里洗脸的洋瓷盆那么大!
    小孩子总是想象力丰富的,看到这么大的河蚌,就跟成了精一样,徐平平趴在赵爱兰耳边,小声提醒她:
    “奶奶,这个河蚌里面,肯定有珍珠!”
    “咱们回家再打开,要是有珍珠,到时候给你和娘,一人做一对珍珠耳环。”
    赵爱兰抿着嘴笑,像这种长在滩涂上的野生河蚌,能长出珍珠的概率特别低,不过没事,就当哄着徐平平玩儿吧。
    果然,满满一箩筐的河蚌都撬开了,也没找到一颗珍珠,气得徐平平狠狠踩了踩那个最大的河蚌,小奶音恶狠狠地骂道:“你真没用!白长这么大个子了。”
    满院子的人都哈哈大笑。
    徐平平小脸一红,跑到李惠芬身边撒娇:“娘,你快把这些河蚌的肉都煮了,我答应奶奶要给她做珍珠耳环的,没找到珍珠,给奶奶吃河蚌肉也是一样的。”
    赵爱兰美滋滋地把大孙女搂到自己怀里,狠狠夸她:
    “我们平平真是太孝顺了!做得对!甭管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用的,长辈们只要看到孩子的孝心就行了,平平现在还小,可以先送奶奶河蚌肉,等你长大了,分配工作挣钱了,再给奶奶买大珍珠!”
    徐平平狠狠点头,撸起袖子,非要帮李惠芬一起挖河蚌肉。
    赵爱兰怕她把手冻坏了,忙倒了一盆温水过来,还给徐平平戴上了袖套,穿上了罩衣,却没有阻止她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
    上辈子她和徐江淮,就是太宠孩子了,把四个子女都给宠坏了。
    这辈子她吸取了教训,从小就让徐平平知道,下地挣工分有多不容易,要攒多少工分,才能买到半斤肉、一袋盐,要攒多久的布票,才能做一身新衣裳。
    家里和地里的活儿,也尽量带着徐平平一起做。
    事实证明,让孩子参与家里的劳动,并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
    上辈子他们两口子把家里家外的活儿都包了,一点苦都舍不得让四个孩子吃,结果四个孩子,照样没一个念书成才的。
    这辈子,徐平平跟着他们,平时自己穿衣服叠被子,帮大人去菜园子摘菜、锄草,回来洗菜、扫地,啥活都抢着干,也没耽误她成为班里的学霸。
    唐瑜甚至还偷偷对赵爱兰说,以平平现在的学习进度,要不是年龄太小了,完全可以直接跳级去读三年级。
    不过,赵爱兰和李惠芬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暂时不让徐平平跳级。
    先不说这几年外面还乱着,高考还没恢复呢,就算跳级,上面也没有什么好老师。
    还不如留在村里。
    至少,跟外面那些只知道写“大字报”的老师比起来,明显是唐瑜、何汝信、徐良才这几个老教师,才是真正会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再说了,以后上学、上班,还有大半辈子的时间当牛马。
    赵爱兰可舍不得让宝贝孙女当一辈子的牛马。
    趁着还小,能在乡下多玩两年才好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