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众至纷纭
作者:依云在青天
次日清晨,贾琮换上外出的常服,手里拿着誊抄工整的《济世简易方》稿本,登车离府。
随行的小厮宝儿难掩脸上的兴奋:
“三爷,回头您和大老爷编的这书要是得了皇上赏识,咱们府上可就更风光了!”
贾琮靠着车壁,闭目养神:
“风光与否,无关紧要。
能让此书惠及更多百姓,方是正理。”
稿本循着规矩,由通政司转呈御前。
当隆政帝览阅之后,对其中“卫生防疫”、“急救之法”等闻所未闻却又浅显实用的内容颇感新奇,当即批转太医院与翰林院会同阅览。
太医院院判刘太医初看之下,只觉书中法门粗疏简陋,无非是将些乡野之术汇集成册,虽说条理清晰,却难登大雅之堂。
他随手将书稿递给了身边一位须发皆白、步履蹒跚的老院正,那是他的授业恩师。
“师傅您瞧瞧这个,乡野村夫的玩意儿,竟也敢呈上御前。”
老院正接过,颤巍巍地翻阅起来。
初时还漫不经心,渐渐地,他浑浊的老眼越睁越大,捏着书页的手也开始抖动。
猛地抬手就给了刘太医后脑勺一下,虽然力道不大,却让刘太医愕然。
“混账东西!匪夷所思!此书所载之急救法,如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言简意赅,效用非凡!
若能推行开来,军前伤患、乡野急症,不知能多救活多少性命!
你竟视若敝屣?这许多年的医术,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刘太医被骂得满面通红,呐呐不敢言。
另一边,翰林院的几位学士也在传阅。
“文笔虽质朴无华,然字字肯綮,直指病灶民生之要害,其间蕴含的大智慧、大慈悲,非寻常可见!”
一位老翰林抚须赞叹。
讨论结果很快汇总呈上。
皇帝龙颜大悦,当即降下旨意:
“此《济世简易方》乃利国利民之宝典!
着司礼监即刻刊印万册,颁行各州府县,令各地官学、医馆一体学习推广!拟旨嘉奖献书之人!”
考虑到贾敬已是方外闲人,不慕世俗名利,圣上便将主要功劳记在了宁国府头上,以示恩宠。
两道圣旨一前一后,浩浩荡荡传入宁荣二府。
宁国府内,贾敬作为主要撰稿人,并无意外之色。
贾蓉这个代族长却是激动得手足无措,几乎站立不稳。
宣旨太监朗声宣读:“……宁国府贾蓉,克承祖荫,献书有功,擢升为‘二等武威将军’,世袭罔替!
其妻秦氏,淑慎贤德,册封从三品‘恭人’……”
贾蓉咚地一声跪下谢恩,声音都带着颤抖:
“臣……贾蓉……叩谢天恩!”
荣国府这边,气氛同样热烈。
贾母高坐上首,王夫人、邢夫人侍立两旁,
听闻圣旨嘉奖贾敬、贾琮叔侄献书之功,虽未有实质官爵封赏,却也是天大的体面。
贾赦尚在京营当值未归,贾政作为叔父,与有荣焉,脸上也泛着红光。
“琮哥儿真是好样的!这才多大,就立下这等功劳,给我们贾家争光!”
贾母乐得合不拢嘴。王夫人也连声附和:
“可不是,到底是大老爷教导有方,敬大哥也是潜心向道,才得了这般福报。”
若是可以,王夫人更想这份体面落在她那块“宝玉”身上。
心里暗自埋怨:“这个琮老三也是个分不清的,这等好事不想着自家兄弟,却便宜了外人。那宁国到底是隔了府的。”
其女元春可能是瞧出了母亲的心思,微微朝她靠近,摇了摇头,示意她收敛脸上的嫉色。
至于贾琮本人,皇帝似乎念及其年少,又非主献之人,便带了些恶趣味,只赐了个从五品“奉训大夫”的散官衔,食五品俸禄,却无任何实职。
旨意宣读完毕,众人反应各异。
薛蟠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撇嘴:
“嗨!我还当多大个事儿呢!忙活了半天,就得了个没用的虚衔?有什么意思!”
“哥哥!”
宝钗立刻横了他一眼,低声斥道:
“休得胡言!琮兄弟不慕虚名,此乃高士之风。
况且能得圣上嘉奖,已是天大的恩典!”
薛姨妈也在一旁补救:“我这孽障没见过世面,哪里知道光是这从五品的官职也是寻常人家一辈子都的不来得恩典呢!”
贾母等人眯了眯眼睛没有多做计较。
薛蟠被妹妹说得讪讪,不敢再多嘴。
黛玉坐在不远处,手中把玩着一方丝帕,唇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似笑非笑。
探春却有些替贾琮鸣不平,悄声对迎春道:
“明明琮兄弟功劳最大,怎的只得了个散官……”
迎春忙拉了拉她的衣袖,示意她少说两句,其实她心里也在为自己兄弟鸣不平。
贾琮对此却浑不在意。
什么官衔品级,于他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
他此刻更关注的是,随着圣旨颁下,那识海中初生的功德金轮,似乎又凝实了少许,散发出愈加温暖纯净的光芒。
按照贾府规矩,得了如此恩赏,自是要开祠堂祭告祖宗。
随后,府中大排筵宴,庆贺荣宠。
宁荣两府同时设宴,张灯结彩,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四王八公之家,沾亲带故的,都遣了子弟或当家夫人前来道贺。
南安郡王府的老太妃、北静郡王府的王妃、镇国公府的老夫人、齐国公府的夫人……
还有史家的两位侯夫人,王子腾的夫人等等,都亲身到了荣府后宅。
前厅是男客,贾政、贾琏等人陪着各家王爷、公爷、侯爷的子弟们推杯换盏。
后宅则是女眷的天下,贾母居中,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人穿梭应酬。
“老太君真是好福气!大老爷夺回世职位高权重,如今敬老爷和琮哥儿又立此大功,献上这济世宝书,我看呐,你们贾家这是又要大兴旺起来了!”
南安太妃握着贾母的手,笑呵呵地说道。
史家大夫人也凑趣道:“可不是嘛!姑母快跟我们说说,咱家这运道,是怎么转过来的?可有什么秘诀不成?”
贾母被众人捧得心花怒放,脸上笑开了花,连连摆手:
“哪里哪里,都是祖宗在天之灵保佑罢了。我一个老婆子,哪里懂得前头那些门道?
不过是孩子们争气。”
嘴上谦虚着,心里却熨帖无比,忙吩咐王熙凤:
“凤丫头,快去看看,戏台上唱到哪一出了?给各家夫人的回礼可都备妥了?”
王熙凤脆生生应了,又转头对众人笑道:
“我们老太太就是心善,总说是祖宗保佑。
依我看呐,要不是有您这么个老福星在后宅镇着,前边的爷们哪里来的底气放手施为,做下这么多成绩!”
众位夫人也都皮笑肉不笑的附和王熙凤,说她言之有理。
……
千里之外,龙虎山,天师府。
一道加急符信破空而来,落在现任张天师手中。
符信来自京城清虚观,详细禀报了贾琮与贾敬编纂《济世简易方》,获朝廷嘉奖,功德加身之事。
“哦?‘行一善举’,竟是以此等方式完成?”
张天师展开符信,细细看过,脸上露出讶异之色。
“编书济世,泽被苍生,此乃无量功德!好,好啊!”
他捋着长须,连连赞叹。
片刻后,他眼中精光陡然一闪。
“虽‘显一道行’的考验尚未达成,但此子功德积累如此之快,气运更是非同凡俗,贫道不能再按部就班地等下去了!”
“来人!”
一名道童应声而入。
“传本座谕令,招堂本刚即刻前来见我!”
不多时,一个面容刚毅、气息沉凝的年轻道人快步走进静室,正是张天师自幼收养、最为器重的弟子,堂本刚。
“师尊,您唤弟子?”
“本刚,收拾行装,随为师即刻启程,前往神京!”张天师语气不容置疑。
堂本刚愣了一下:“师尊?不等冬至大典之后了?也不等那位贾道友完成‘显一道行’的考验吗?”
“时不我待!”
张天师站起身,踱了两步:
“此子非比寻常,京城乃龙潭虎穴、鱼龙混杂之地,变数极多。
贫道必须亲去一趟,看看此子的根骨资质,也顺道查验一番他的道行缘由。
你清虚师叔道行浅薄,一时不察也是有的。
此外,朝廷明旨传达,点名你师傅我前往京城,为此次轮换回来的边军将士,尤其是其中不少战死沙场的勇士祈福消灾。
我又岂能坐视不理?”
“是!弟子遵命!”
听到还涉及为死去将士祈福之事,堂本刚不再多问,躬身领命。
天师府上下立刻忙碌起来。
因为是承接旨意,张天师只得准备了全副的仪仗,除了堂本刚这个首徒以外,还有一十二位黄袍高冠负责祈福仪式。
一路上敲敲打打,逢城必入,缓缓朝着京城赶去。
……
荣国府的庆功宴正进行到高潮,丝竹悦耳,觥筹交错。
贾琮被贾琏、贾蓉、薛蟠等人围着,勉强应酬着一杯又一杯的敬酒。
席间的菜肴口味似乎与往日不同,鲜美之中透着一股别致的风味。
“琏二哥”
贾琮放下酒杯,问旁边的贾琏:
“府里是换了厨子吗?这菜的味道,倒是新奇。”
贾琏嘿嘿一笑,凑近了些,压低声音:
“兄弟好口福!这可不是府里的厨子。是城里新开不久那家天香楼的大厨,名叫胭脂。
人是长得丑了点,不过这做菜的手艺,啧啧,真是一绝!
今儿个特意请她来主理咱们这宴席的。”
他又挤眉弄眼地补充道:
“她还有个姐姐,叫胭霞,那可真是……嘿嘿,天香国色!可惜啊,为人心高气傲不肯做......”
做什么?自然是做妾了。
胭脂?胭霞?贾琮听着这两个名字,感觉有些熟悉,似乎在哪部志怪小说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具体的细节。
就在此时,他袖中那枚用以与旺财联系的玉符,忽然微微发烫。
紧接着,一股急促而混乱的意念通过灵犀传入他的脑海——皇宫方向,妖气陡然大盛!
冲突激烈!
似乎是那蛇妖真身暴露,惊动了宫内,太上皇亲自带着宰相和御林军正在围剿!
而那狐妖母女,竟也出现在附近,气息隐晦,似在暗中窥伺,意图夺回【夜明珠】!
贾琮脸色瞬间变化,猛地放下手中的酒杯,霍然起身。
“琮哥儿,怎么了这是?”上首的贾母最先察觉,关切地问道。
“诸位长辈,各位叔伯兄弟”
贾琮拱手环视一圈,声音平静:
“小子忽感身体略有不适,先行告退一步。”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他已快步转身,离开了喧闹的宴席。
贾琮疾步穿过回廊,冲出荣府大门。
夜色已深,他抬头望向皇城所在的方向,那里隐隐有不同寻常的气息在波动。
“皇太妃身份的蛇妖,偷了瑶池【夜明珠】下界的狐仙母女,还有可能追查而来的雷部正神……
以及,坐镇深宫却未动用龙气镇压妖邪的皇帝……
整个皇宫大内都快乱成一锅粥了!
有意思,真是有意思,那我也前去凑凑热闹!”
他身形微动,下一刻已悄然出现在附近一处屋顶之上,几个起落,便消失在夜幕之中,朝着皇宫方向急速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