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孙权发兵
作者:写封情书给自己
江夏,夏口。
孙权亲自坐镇在此,东吴虎臣基本都在。
孙权为了夺回南郡,从去年年底就开始谋划,至今已有七个多月。
眼见时机已到,当日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兴兵事宜!
议事大厅上,孙权言道:“诸位,魏国三路大军已经在伐蜀路上,此时正是出兵夺回南郡最佳时机!孤意即日兴兵,诸位可还有异议?”
“主公,虽说魏国三路伐蜀,但曹丕在襄阳屯兵,必是想渔翁得利,不可不防啊?”
“不只如此,曹休亲自坐镇寿春,其意图不明,亦当防范才是。”
“主公,糜武绝非等闲之辈。这半年其在南郡,造盐,造纸等,吸引天下商户,以铁器战马粮草兑换商货。设八营,打造军需,半年之内满编。更将南郡治理井井有条,士族百姓皆拥戴。今有此人坐镇南郡,想取南郡绝非易事。加之魏国在襄阳屯兵,虎视眈眈。臣觉得此番兴兵,不可轻进。”
孙权一听糜武,心中莫名升起一股怒火:“可恨啊!如不是糜武,孤何至如此?不想小儿,竟有大才,令孤不安啊。今番无论如何,也要夺下南郡,斩杀此贼。不然,小儿日后必成大患。”
这半年糜武的骚操作,不仅让孙权大为震惊!
东吴众人皆是如此。
本以为这次联合魏国,能轻而易举夺回南郡。没想到的是糜武半年时间,将南郡经营的无懈可击。
尤其是短短时间,招募六七万兵马,让孙权等人有些猝不及防。
但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孙权非常明白,这次如果不能夺回南郡,将糜武给斩杀。
日后再想取南郡绝无可能,而且身侧有糜武,孙权寝食难安。
孙权目光凌厉的扫过群臣,当即言道:“诸位,孤已筹备半年之久,此番必要夺回南郡。这一次,孤将亲征糜武,务必生擒小儿。”
“诸葛瑾,步骘汝二人留守江夏,以防曹魏。”
“朱恒留守庐江。”
“孙韶,吕范,全琮留守洞口。”
“陆逊,韩当,徐盛,周泰,丁奉,孙静,孙桓,贺齐,蒋钦,孙辅,孙盛随孤亲征。”
“明日点卯之时,起兵。”
群臣皆拜:“诺!”
翌日卯时。
孙权于军情做最后的安排,其命道:“孙桓(中途卒死于军中下线,另不做交代)贺齐,汝二人引精兵三万,于陆路出发。”
“余下随孤顺江而下!”
“诸位,此次出征,关乎国家兴亡!还请诸位,竭尽全力拿下南郡,孤当不吝封赐!”
群臣拜道:“诺!”
吩咐完,孙权登上一艘楼船,陆逊等紧随其后。
整个夏口江面,大小战船千余艘,一眼望不到尽头。
“出发赤壁。”
随着孙权一声令下,所有战船扬帆起航!
整个长江水面,全是战船,遮天蔽日般,沿江数十里。
糜武作为守方,早已放弃汉南等地,也就是沿途没有设一兵一卒,孙权可以畅通无阻的顺江而下。
从夏口至赤壁有一段距离,顺江而下也需半月时间。
孙权这边一动,各处探子纷纷快马加鞭!
此时的魏帝曹丕已经在宛城坐镇,随行有司马懿,吴质,陈群等谋臣。
曹丕接到孙权出发的消息,对司马懿等人言道:“孙权兵发夏口,欲夺南郡。糜武已在赤壁迎敌,孙刘之间必有一场恶战。”
“众卿觉得,此战何人能胜啊?”
“难说,孙权虽兵多将广,占据优势。但糜武此人,其谋略不输昔日周瑜。此人之前默默无闻,勇能斩朱然和潘璋,谋能智取南郡,智勇双全。这半年时间,招兵买马,操练士卒,准备充足,胜负难测。”陈群言道。
曹丕闻言眉头微微一皱:“刘备一织席贩履之辈,总能在绝境之时,绝处逢生。昔日先帝在时,本可将其彻底消灭,不想出了个诸葛亮。前番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而归,却又来了个糜武。实在可恨。”
“陛下无需太过在意,今三路大军齐出,纵然刘备气运加身,此番也难逃国亡身死。陛下只需等孙权与糜武决战之时,再攻南郡,轻而易举。先取南郡,再取江夏,而后进取荆南各郡,皆时荆襄各郡皆归大魏。益州和江东指日可待,天下自归大魏!”
曹丕闻言微微一笑:“卿所言极是,朕就等着孙权和糜武决战。这一次,必须尽得荆襄之地。”
“陛下英明!”
曹丕早已谋划好,对荆襄之地志在必得,现在就等着孙权和糜武决战。
而魏国另外两路大军已经开始行动,任城王曹彰和右将军徐晃领军五万已经逼近上庸三郡。
上庸东三郡虽然从经济角度看,土地贫瘠,人口稀疏。但从军事地理位置看,东三郡是连接荆州和益州的主要交通要道。
这对刘备集团来说,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按照历史来说,上庸早就应该丢了。但因糜武重新夺回南郡,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
上庸三郡为上庸郡,西城郡,房陵郡。
上庸三郡由刘备义子刘封驻守,西城郡由魏军降将申义和申耽兄弟驻守,房陵则是刘璋部下孟达驻守。
刘封勇猛还行,政治欠佳,其在上庸坐镇,与申义兄弟和孟达等人关系处置不好。
一直以来,刘封和孟达等人不和。尤其是申义兄弟本是上庸豪强,又是魏国降将,对刘封极度不满。
当初关羽要求刘封前来助战和救援,都遭到刘封和孟达的拒绝。
其实还真不能怪刘封,最主要是刘封没有完全掌控上庸三郡,根基不稳的情况下,贸然出走,很容易导致三郡丢失。
刘封也正是因为丢失三郡,被刘备责怪,说其处理不好关系,时常欺凌孟达,导致孟达反叛。
但这还不是刘备欲杀刘封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就是刘备忌惮刘封勇猛,害怕刘禅无法降伏,最终令其自裁。
历史虽然有所改变,但走向还是一样。
历史是夏侯尚和徐晃引军前来,现在换成曹彰和徐晃引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前来攻取上庸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