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班师回朝

作者:戴夫本夫
    八月末的应天城外,蝉鸣混着燥热的风在官道上盘旋。卯时三刻,朱雀门的晨钟尚未散尽,朱元璋已身着玄色大氅,扶着朱标递来的鎏金拐杖立在观礼台上。
    台下文武百官蟒袍补服层层叠叠,三千羽林卫的银枪在朝阳下泛着冷光,与夹道百姓手中挥舞的杏黄旗汇成涌动的海洋。
    "报——!北伐大军已过龙江关!"探马的嘶鸣撕开凝滞的空气。
    人群突然骚动起来,白发老妪踮着三寸金莲将怀中的孙儿举过头顶,青壮汉子踩上道旁的石碾,就连平日端庄的命妇们也探出身,绣着牡丹的团扇在鬓边剧烈摇晃。
    朱标望着父亲微微发抖的手背,那里还留着二十年前被流矢擦伤的旧疤。
    自昨夜起,朱元璋便反复摩挲着案头的《平胡表》,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舆图上,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亲征陈友谅的深夜。
    当第一面绣着"明"字的赤色大旗出现在地平线上时,人群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徐达一马当先,玄铁头盔上的雉羽被汗水浸透,胸前的染血征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身后,十万将士铁甲如鳞,马踏起的烟尘中,隐约可见载满北元降臣的囚车与堆积如山的青铜祭器。
    "陛下!"徐达滚鞍下马,膝盖重重磕在滚烫的石板路上。
    他身后,蓝玉朱棣等将领纷纷跪倒,甲胄相撞的声响惊起林间宿鸟。
    "起来!都起来!"老人的声音带着难得的哽咽。朱标连忙扶住父亲摇晃的身形,却见朱元璋突然甩开他的手,径直走向队列中最前方的伤兵。
    那士兵左腿齐膝而断,却仍用残臂死死撑着军旗,绷带渗出的血已在裤管凝结成紫黑色硬块。
    "好样的!"朱元璋摘下自己的蟠龙金冠扣在伤兵头顶,"从今日起,你就是龙江卫百户!"全场哗然,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朱标望着父亲被岁月压弯的脊背,突然想起幼时骑在这背上听他讲《孙子兵法》的时光——那时的朱元璋,也曾像这些年轻将士般意气风发。
    封赏仪式持续到未时三刻。当蓝玉捧着北元玉玺跪献时,人群中突然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
    一位麻衣寡妇怀中的幼儿正抓着她的鬓发,而她空洞的眼神直直盯着供桌上的灵牌,那上面"张德胜"三个朱砂字被泪水晕染得模糊不清。
    "当家的!"寡妇突然扑到道边的土墙上,指甲在青砖上抓出五道血痕,"你看呐!咱大明的军队把鞑子的王庭都踏平了!"
    她怀中的孩子被吓哭,哭声与周围此起彼伏的啜泣声混在一起,惊得观礼台上的命妇们纷纷掏出手帕。
    更远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叟正将儿子的灵位贴在脸上摩挲。老人浑浊的眼睛望着天际盘旋的雄鹰,干裂的嘴唇翕动着:"狗娃子,你娘临走前说要等你娶媳妇......现在好了,你的仇报了......"
    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灵位上"朱明正统"的印章,忽然佝偻着背笑起来,笑得涕泪横流,惊起脚边觅食的麻雀。
    朱标望着这一幕,眼眶不由得发热。他转身从侍从手中接过酒壶,缓步走下观礼台。
    当他将酒洒在地上时,才发现酒液与百姓们滴落的泪水早已混在一起,渗入焦土。
    "这位老丈,"朱标在抱着灵牌的老人面前蹲下,月白长袍扫过沾满尘土的地面,"令郎是......"
    "俺儿是神机营的!"老人突然挺直佝偻的脊背,浑浊的眼睛里迸发出光芒,"去年在野狐岭,他为了护住火器营的兄弟,被鞑子的狼牙棒......"
    老人说不下去了,只是将灵牌紧紧按在胸口,那里还别着儿子出征前他塞进去的平安符。
    朱标伸手轻抚灵牌上斑驳的刻痕,忽然想起昨夜审阅的阵亡将士名单——整整十二卷,每一卷都记载着一个家庭的破碎。
    他转头望向父亲,却见朱元璋正将一位遗孤抱在膝头,老人布满伤疤的手指轻轻擦去孩子脸上的泪痕。
    "传令下去,"朱标站起身,声音在人群上方回荡,"凡阵亡将士家属,每户赐良田二十亩,孩童入国子监读书,孤寡老人由官府赡养!"
    这话一出,百姓们先是一愣,紧接着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高举双手,更有孩童踩着父亲的肩膀,将手中的野花抛向空中。
    申时初刻,封赏仪式接近尾声。朱樉望着远处百姓燃起的庆祝篝火,忽然想起出征前夜,观音奴将挺着肚子那关怀的目光。
    那时孩子的小手攥着他的甲胄,温暖的触感让他第一次明白,自己征战的意义不仅是开疆拓土,更是为了守护这样的烟火人间。
    "二弟。"朱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朱樉转身,看见兄长正将一件披风披在他肩头。
    朱樉的喉咙突然发紧。他抬头望向天际,残阳如血,将漫天云霞染成北元王庭覆灭那夜的颜色。
    但此刻,在这血色之下,是百姓们脸上的笑容,是父亲眼中的欣慰,是兄长肩头传递的温度——这些,远比任何战功都更加真实,更加沉重。
    当应天城的暮鼓响起时,朱元璋站在城楼之上,望着蜿蜒如巨龙的北伐大军缓缓入城。
    他的右手下意识按在腰间——那里本该挂着的佩刀,早已在多年前赠给了朱标。夜风卷起他的蟒袍,露出内衬上缝补过的补丁,那是马皇后亲手绣的云纹。
    "父皇,"朱标递来一盏温茶,"该回宫了。"
    朱元璋接过茶盏,却没有饮下。他望着城中亮起的万家灯火,忽然想起自己做乞丐时,在破庙中看到的那点烛火。
    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他想要守护的,始终是这样的光。
    "走,"老人的声音里带着释然,"回家。"
    暮色渐浓,应天城的轮廓在烟火中若隐若现。
    百姓们的欢呼声、孩童的嬉闹声、商贩的叫卖声,与城楼上的更鼓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独属于大明的凯旋之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