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用结果说话
作者:一只小牛奶
李铭笑笑,"技术没有定式,关键是理解原理。"
工人们面面相觑,这哪是什么"理解原理",简直就是魔术!但看着李铭那镇定自若的样子,他们又不好多问,只能默默记下这套"魔术"工艺。
第二天,火工区传来坏消息——用于导引头的一种特殊材料无法及时到货。
"没关系,"李铭早有准备,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按这个配方,用现有材料代替。"
"可这种替代品性能达标吗?"技术员显得很怀疑。
"我已经计算过了,在我们的应用场景下,性能差异不到5%,完全可以接受。"
技术员将信将疑地接过配方,结果试验证明李铭的方案不仅可行,成本还降低了30%。
第三天深夜,总装车间。
李铭正指导工人们调整火箭弹的尾翼角度,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冷笑。
转身一看,是李教授带着几位"权威"专家来"视察"。
"呵,忙得热火朝天啊,"李教授阴阳怪气地说,"不过我很好奇,这种赶工出来的产品,能有什么可靠性?"
一位姓郑的专家摇头晃脑,"我在北极熊学习时,他们的火箭弹至少要经过三个月的测试才敢装备部队。"
另一位专家煞有介事地拿起一枚半成品火箭弹,假装仔细检查,"这焊接工艺太粗糙了,飞行中很可能会解体。"
李铭没有动怒,而是平静地问,"三位专家大老远过来,是有技术建议吗?"
"建议?"李教授冷笑,"我的建议是,别浪费国家资源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进度,最终只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车间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愤怒地看着这几位专家。
李铭微微一笑,走到一旁的工作台前,拿起一份厚厚的文件,"三位既然这么关心,不妨看看我们的测试报告。"
李教授不情愿地接过文件,随手翻了翻,脸色逐渐变得难看。文件里详细记录了各种材料测试、结构强度测试、小型部件测试的结果,每一项都有详尽的数据和分析。
"这些测试...什么时候做的?"李教授声音有些发抖。
"同步进行的,"李铭解释道,"我们采用了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式,边测试边改进,不必等整个系统全部完成才开始测试。"
"这不符合流程!"郑专家急了,"正规的研发流程是..."
"在战争面前,唯一的'正规流程'就是速度,"李铭打断他,语气突然变得锋利,
"三位如果真有技术建议,我们洗耳恭听;如果只是来说风凉话,请恕我们没时间奉陪。"
车间里响起一阵低沉的附和声,工人们用不善的目光盯着这几位专家。
李教授脸色铁青,丢下文件转身离去,临走时还不忘撂下狠话,"不出一周,你们就会看到灾难性的失败!"
赵部长刚好赶到,正好听到这番话,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但李铭制止了他要发火的冲动。
"随他们去吧,"李铭说,"我们要做的是用结果说话。"
赵部长点点头,但还是有些担忧,"李铭同志,老实说,这进度确实有些冒险。你确定能保证质量吗?"
"绝对能,"李铭胸有成竹,"我设计了一套快速质检方法,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效率。"
赵部长虽然将信将疑,但他已经学会了信任李铭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保证"。
第四天,总装区的一片空地上,几位军方技术人员围着一枚样弹研究。这是一枚即将完工的标准型火箭弹,只差最后的填装和组装。
"这弹头设计很巧妙,"一位中校评价道,"比我们现有的炮弹杀伤半径大了一倍。"
另一位军官摸着下巴,"尾翼的角度很特别,看起来能大幅提高稳定性。"
李铭走过来,笑着解释了一些技术细节。这几位军方代表原本持中立态度,但现在看到如此迅速的进展,开始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老实说,我一开始很怀疑,"那位中校坦承,"但看到你们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我开始相信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的能实现。"
李铭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谦虚地点点头。他知道,随着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会从怀疑转为支持。这就是用实力说话的力量。
第五天,临时建立的火箭弹试验场。
几枚不同类型的样弹已经完成,即将进行首次点火测试。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如果火箭弹能够成功点火并稳定飞行一段距离,就意味着基础设计是可靠的。
测试区周围,聚集了大批人员——厂领导、军方代表、技术专家,甚至连段老也亲自到场。
荒凉的靶场上人头攒动,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群各自聚集。最前排是军方代表和厂领导,神情严肃;中间是技术专家和工程师,表情谨慎;后排则是那些"权威"专家,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嘲讽。
李铭站在测试指挥台前,检查着各项准备工作。不远处,一排不同类型的火箭弹整齐排列,旁边是改装完成的"山猫"火箭炮发射车。
"李铭同志,"李教授不知何时走到近前,"我听说你们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火箭弹的设计和生产?"
他身后跟着几位同样面带讥讽的"专家",显然是专程来看笑话的。
"是的,有什么问题吗?"李铭头也不抬,继续检查发射架。
李教授冷笑一声,"问题大了!火箭弹的关键在于推进剂配方和燃烧控制,北极熊都花了三年才稳定下来。你们急急忙忙赶工,敢保证能点火吗?万一发射架上就哑火了怎么办?"
"就是,"郑专家也凑上来,指着发射架说,"这种简易发射装置能承受后坐力吗?我看就是个纸糊的玩意儿!"
周围的技术人员听到这番话,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毕竟这些"权威"说的也不无道理——火箭弹技术确实复杂,一周时间从零开始,确实太过匪夷所思。
甚至一些平时支持李铭的中立派专家也开始摇头。
"理论和实际是两码事啊,"一位机械工程师小声嘀咕,"我们确实太乐观了。"
"是啊,火箭弹射程动辄几公里,弹道控制精度要求那么高,这么快就能搞定吗?"
看到气氛有些动摇,李教授更加得意,"李铭同志,我建议延期测试,再花些时间进行严格论证,否则不仅是浪费资源,更可能造成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