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引起震撼的图纸

作者:一只小牛奶
    李铭没有立即反驳,而是看向那几位"权威"。他们之前在"龙牙-1"项目上被打脸后,暗地里一直不服气,这次又凑到一起唱反调。
    赵部长见气氛有些紧张,正想打圆场,一位坐在最前排的老者突然发话,"让李铭同志把话说完吧。"
    所有人转头看去——是首长派来的特使,段老。
    李铭点点头致意,然后继续他的展示,"我充分理解大家的担忧。是的,正常情况下设计这样一套系统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们有一个独特优势。"
    他示意助手搬出一个档案箱,"这是我们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白头鹰火箭弹技术资料,里面有大量实验数据和设计参数。"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
    "有了这些资料作为基础,再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李铭平静地说,"我们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初步设计。"
    他开始一张张展示详细图纸,耐心解释每种弹药的特性、生产工艺和预期效果。
    尤其当他展示那种能够穿透100毫米装甲的穿甲弹时,军方代表眼睛都亮了。
    "这种火箭弹如果能量产,足以改变前线态势。"张上校情不自禁地说。
    李教授却不依不饶,"就算你有参考资料,设计这么复杂的系统也不是抄一抄就行。弹道计算、热力学分析、材料选择,每一项都需要大量计算和实验验证。你拿什么保证这些设计可靠?"
    其他几位"权威"也纷纷附和,仿佛找到了进攻的突破口。
    李铭淡淡一笑,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既然李教授提到了计算问题,那我就简单演示一下。"
    他的粉笔在黑板上飞舞,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参数瞬间填满整面墙。
    从弹道方程到热力学模型,从结构受力分析到材料性能推导...
    "各位请看,我针对每种弹药都做了详尽的物理模型和参数分析,"李铭指着黑板,
    "拿穿甲弹举例,成型装药爆轰后产生的金属射流速度约为每秒8000米,足以穿透100毫米均质装甲..."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种深入浅出却又专业严谨的讲解震住了。
    连李教授也愣住了,他盯着黑板上那些复杂公式,眉头渐渐皱起。
    这些推导不仅正确,而且有些甚至采用了他从未见过的简化方法。
    赵部长看了看表情各异的众人,又看了看侃侃而谈的李铭,心中暗暗佩服。
    这小子总能在关键时刻镇住场子。
    "我再补充一点,"李铭继续道,"这些设计已经考虑到了我们当前的工业条件。所有材料都是国内现有的,生产工艺也做了简化,普通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胜任。"
    段老听到这里,满意地点点头,"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既先进又实用,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武器。"
    他转向众人,语气变得严肃,"前线战况紧急,白头鹰空军每天都在轰炸白头山的城镇和村庄。我们需要尽快做出决定。"
    李教授还想说什么,但段老抬手制止,"技术问题可以在实施过程中继续完善,但决定必须现在做出。我提议立即批准'山猫'火箭炮及配套弹药系统的生产计划。"
    军方代表纷纷举手赞同,厂领导也表示支持。那些持中立态度的技术专家虽有疑虑,但也没有公开反对。
    "那么,就这么定了,"段老拍板,"李铭同志负责总体协调,各部门全力配合,争取一周内试制出第一批火箭弹,两周内完成整套系统的测试。"
    会议结束后,赵部长拉住李铭,"这次你又赢了,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李铭耸耸肩,"无所谓,得罪就得罪吧。"
    赵部长露出欣赏的神色,"走,跟我去厂区动员。"
    ……
    下午三点,红星厂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工人们议论纷纷,好奇这突如其来的动员会是为了什么。
    赵部长简要说明了前线形势和新任务的紧迫性,然后介绍李铭详细讲解火箭弹生产方案。
    "同志们,"李铭站在台上,声音坚定,"白头山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必须分秒必争。这次任务不同于以往,我们要在一周内试制出第一批火箭弹,两周内完成整套系统测试。"
    台下一片哗然,很多老工人摇头,觉得这进度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知道大家觉得这几乎不可能,"李铭似乎看穿了大家的想法,"但我想问,有谁认为'龙牙-1'能一次试飞成功?有谁相信'红箭-1'导弹能击落高速飞行的靶机?"
    工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渐渐安静下来。
    "正是因为我们做到了不可能,白头鹰才如此疯狂地入侵白头山,"李铭的声音提高了,"他们害怕了,害怕我们的崛起,所以急着要在我们还未完全准备好时发动战争!"
    礼堂里的气氛开始变得热烈起来。
    "我不能向大家保证这会很轻松,相反,这将是极为艰难的一周。但我可以保证,我会和大家一起,吃住在车间,直到任务完成!"
    老王率先站起来,"李工,我机加班跟你干了!我们不信这个邪!"
    随后是电气班的小张,"我们不会让前线战士等待!"
    接着是更多的工人们,他们纷纷响应,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号声。
    李铭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工人阶级,朴实、坚韧,一旦被点燃,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动员会结束后,红星厂立刻进入战时状态。三班倒的倒班表重新安排,材料紧急调拨,设备改造连夜进行。
    李铭带领技术团队分成七个小组,每组负责一种弹药的设计细化和试制。他自己则在各组之间穿梭,解决最棘手的技术难题。
    第一晚,特种材料车间出了问题。
    "李工,这个穿甲弹的金属锥体,材料太特殊了,我们从来没做过,"车间主任愁眉苦脸,"按常规工艺肯定赶不上进度。"
    李铭二话不说,脱下外套挽起袖子,"来,我教你们一种快速成型法。"
    他亲自操作了一台老旧的冲压机,做了些简单调整,然后演示了一种独特的成型技术。神奇的是,原本需要多道工序的零件,在他手下只用了两道工序就完成了。
    "这...这也行?"车间工人目瞪口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