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作者:锦上甜花
    振华农场。
    崭新的拖拉机陆续从总装厂送到振华农场,熹微的日光落在拖拉机那钢铁骨架上,反射出淡淡的寒光,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趴在空地上。副场长点了一串鞭炮,庆祝这些拖拉机的到来,所有人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于亮咧出一口大白牙,笑得牙龈都露出来了。
    虽然他只要来了五十台拖拉机,但已经足够让农场实现机械化!
    如今华国最大的农场友谊农场,也不过拥有97台拖拉机,96台联合收割机!
    当年友谊农场接收毛熊的64台德特拖拉机,叫其他农场都艳羡得红了眼,他们只能干看着拖拉机流口水,可是再怎么羡慕也没办法。
    向毛熊引入拖拉机的代价太大,很多农场只能靠牲畜、人力,一锄头一锄头地整地。谁让他们自己生产不了拖拉机!
    这就是拖拉机国产化的好处,便宜、人人有份,怎么着都能排上队,排不上队还能加急加塞。十五头猪送过去,一下就攒出了振华农场雄厚的家底。
    于亮手搓得发热,高兴地说:“等下一批猪肉出栏了,再叫小林给他送另外五十台过来!”
    好几个农场场长闻风而来,参观这稀罕的拖拉机,听见于亮这句话都暗骂他臭不要脸!
    “老于啊,做人不要太贪心,给别人留点吧!”
    他们一根毛都没有,他倒好还想着另外五十台了!
    同时他们羡慕、眼红于亮找得到关系,能加急拿到拖拉机。他们收到消息晚,现在加急订拖拉机只能排到六、七月份。
    他们还算好的,别的省份地区排队做拖拉机还得等到明年!
    于亮看到老战友们喷火的双眼,一时语塞:“嗯,你们也会很快拿到拖拉机的。小林他们很能干!”
    再能干也顶不住上千个农场伸手要机器,哪里做得过来?
    拖拉机接收结束后,一个老场长把于亮拉到角落里商量。
    他握着于亮的手,亲切地笑眯眯问:“老于,咱们农场一台拖拉机都没有,很困难啊。你看能不能给个方便。”
    另一个揽着他的肩,笑眯眯地用力拍:“你看、抗战的时候,咱也借过你木仓支弓单药不是?那是过命的交情啊……”
    “还同穿过一条裤子,你当年娶媳妇生娃,鸡蛋都是咱们一个一个地攒的不是?”
    字字抑扬顿挫,简直是情深义重、重点突出。
    他们彼此看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咱只借五台,不多借。”
    于亮持续语塞,噎了又噎。
    ……
    冀省,北河会议。
    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提升粮食指标的办法》,提出“整顿、巩固、提高”的设想。
    会议结束后,众长老在休息厅私下谈话。陆丰温和地说,“咱们解决农业困难,粮食紧张,必须要弄清情况,经济小组要做好指标规划。”
    “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深入群众,走到群众当中,比如我去年看到农民的小麦种得很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违背小麦的生长规律。但农民说这是上面指派的任务,这就是我们绝对要杜绝的。”
    众干部点头。
    他谈起粮食问题,语重心长地道:“过去一年我在冀、鲁、苏、皖、苏、浙一带考察,在顺昌吃了一顿饭,当地请我吃了一顿苞谷粥和一点青菜,这还是情况比较好的村子招待京城来客的菜饭,看来饥荒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
    “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我从前提议粮食进口,但我们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能动用来购买粮食的外汇不多。今年我看到黑省提议出口土特产、拖拉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老许你们黑省的工作做得不错。”
    “你们今年搞出了不小的动静,造出很不错的拖拉机!”
    被点到名的许昌龙脸上浮起了淡淡的笑,“都是底下的年轻人脑子活泛。”
    陆老称赞一声,继续说:“土特产我们要出口,像新省的棉花、豫、冀省的红枣、苏省的扇子,杭市的绸伞,丝绸、芝麻、花生这类土产品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质量好、成本低……
    但多出口意味着留给老百姓用的就少了,到底是保哪一头?老百姓的棉布已经缩减得不像样了,以前每人十八尺定量,现在缩减后每人领到手的实际只有六尺。外衣、裤子、袜子都要用布,一件成人上衣就要花去六七尺布,六尺实际是很少很少的。
    但每人减少一尺布,就能多进口十亿斤粮食……五美元一匹布,七千万匹布就是三千五百万美元,恰好能买十亿斤麦子,我看宁愿每人缩减一尺布……”
    各位领导听着陆老“斤斤计较”地反复算着经济账,心中不免一阵心酸。
    如果不是捉襟见肘,何至于此?
    他们看见陆老两鬓风霜,比去年更白了几分。他的心脏不好,去年已经是几度住院。今年却拖着病体奔波在各省乡村,深入考察。
    再看看他那打了补丁的朴素外套,更是沉默无言。
    陆老又翻了翻提交上来的报告,翻出许昌龙的那一份,兴致勃勃地说:“你们的菌草行业下乡主意不错,我批准了!”
    “蘑菇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成本低廉,能够充分利用荒地。近一点的港城、远一点的欧洲都是发达的地区,居民人均收入高,更舍得在食物上消费。
    蘑菇要是出口,一来粗加工做成蘑菇干,出口发展中国家,二来精加工做成蘑菇罐头,不要用农药,要干净一些……”
    许昌龙听着领导敦敦教诲,频频点头。
    ……
    黑省,军区大院。
    冰城的“菌草下乡”项目热闹地展开,原则上菌草的养殖户优先包括山区不方便种植粮食的农民、以及无业的城镇居民。
    这样不影响农业生产,还能充分调动劳动力资源。
    食用菌厂派了三名技术员和一名教授,指导兰县以及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军区大院很多没有工作的家属纷纷报名。
    农垦和它旗下的食用菌厂承诺,向种植户收取符合规格的蘑菇,按三毛钱一斤收购蘑菇干。
    听过几节课的宣传后,群众们心里算了一笔明白帐:每亩优质蘑菇每日能够产600斤,十斤蘑菇可以晒一斤干蘑菇,每天能挣十八元,种蘑菇的回报真是太诱人了,钱帛动人心。
    即便每亩菌草需要至少3~5人,加上种食用菌杂七杂八的费用,摊到人均上还有挣头。
    一大批家属积极踊跃地报名,活动报名的条件是识字、脑子灵活,还要会种地、懂一点基础的农业知识。
    识字倒是难不倒人,但会种地筛掉了一大片人。空军大院的家属很多都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变得吃香起来。
    李三丫闻风都赶去报名,虽然她是城市职工,但小时候跟随着祖父辈料理过一段时间庄稼,后来才变成城镇户口。
    她怕林红樱找自己茬,去报名的时候特意用一块旧花布遮住自己的脸,小心翼翼地报上自己的大名,看见林红樱没注意到她,大大地松了口气。
    林红樱就在报名的现场,看群众们踊跃地排成长龙般的队伍,跟技术员有说有聊。
    她怎么可能没看到李三丫鬼鬼祟祟的行迹?
    她摇头轻笑了声,看了眼报名报。原来李三丫并不叫李三丫,她真正的名字叫李珍珠,她还顺手给儿媳妇杨秀娥报了名。
    徐奶奶眉目都含着笑意,给家属解决工作问题这桩大事终于落定了。作为领导的母亲,徐奶奶平时是很关心军区大院的家属们工作归属的。
    “红樱啊,你们食用菌厂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我替家属们多谢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