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 章 懦弱的宋朝皇帝

作者:新玥子
    鉴于后世人对他们使用包具的误解,古代的这些个祖宗们,也是想出来各种办法,或是采用绘画、文字、实物等各种方式,争取把他们的审美传下去。
    至于实物要怎么传,大概就是以后带进土里,或许有一天后人刨吧刨吧就刨出来了…
    从上个视频离开,刘晓希连续滑过几个无聊的内容才停下来。
    {宋朝皇帝怎么给人感觉比较懦弱?}
    宋朝皇帝们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他们家了。
    赵匡胤闷闷的表示,“朕可不懦弱,懦弱的是赵光义那混账的后代。”
    站在旁边的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俩,也是极为赞同老父亲的话,若非赵光义使诈,皇位也不可能到他那一脉,还弄出靖康之变,对此,两兄弟能有好感才怪了。
    赵祯抿着唇,懦弱或许有吧,对此他倒是没什么好辩解的,他本就不是秦皇汉武那种雄主。
    赵顼还有点尴尬,虽然说的是宋朝皇帝,囊括的就多了,但也包括他在内的嘛。
    赵煦沉着脸,又想给赵佶两下子了,“要不是这蠢货,也不至于得到这样的名声。”
    赵构还松了口气,好在这次也不是单独点他的名。
    赵昺眼泪积蓄在眼眶里,有些委屈,“朕现在逃命,也是懦弱的表现吧。”
    陆秀夫闻言连忙安慰他,也是不容易啊。
    宋朝的百姓们不好讨论,但其他时空现在都知道宋朝是个什么情况,说宋朝皇帝懦弱,大家还很赞成。
    {说起宋朝的皇帝,其实也挺心酸的。
    汉唐皇帝的死法还有明确记载,但宋明却显得莫名其妙,且这两个朝代都是文官势力庞大的时期。
    根据记载,在1056年,宋仁宗赵祯在上朝的时候突然疯了。
    他惊慌失措的从宫里跑出来,大喊着皇后和张茂则谋大逆。
    仁宗口中的皇后,就是宋初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皇后,张茂则是宫里的宦官。}
    宋之前的朝代,大家也没想到一开头就吃到了宋朝的大瓜。
    别说各朝老百姓,即便是宋代百姓们都傻眼了,这怎么看都彷佛有阴谋在里面,后世人还说皇帝惨,难道是那些官员做了什么?
    这下子,宋朝百姓都坐不住了。
    开宝年间
    赵匡胤看着光幕,眼眸漆黑,“又是文官集团?曹彬的孙女?”
    赵德昭忍不住说道:“父皇,看样子是失去了武官制衡后,文官势力庞大,以至于威胁到皇权了。”
    赵德芳也皱着眉头,“这是真的吗?他们那么大胆?竟然连皇后和宦官也参与其中不成?”
    ......
    曹彬吓得汗水都把里衣打湿了,这话不就是说他孙女要害自己的丈夫、当今天子嘛。
    曹家众人看着光幕,更担心接下来的内容了。
    仁宗时期
    文官们都有被光幕上的内容吓到,哪怕是官场老油条,现在的脸色都不好看。
    皇宫内
    曹皇后直接吓得一哆嗦,腿一软瞬间跌倒在地。
    张茂则也是吓得人都僵住了。
    赵祯苦笑了下,若是秦皇汉武、唐太宗、太祖那样的人物,面对再复杂的局面都能有办法应对吧。
    的确是如他所想,嬴政、刘彻、李世民他们都一言难尽的看着宋朝的这则新闻。
    朱元璋想到他大明朝的情况,脸色也黑得跟炭一样,这些文官宦官,不敲打,天下就真的是他们的天下了。
    后面的一溜明朝皇帝都深有体会,当皇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张茂则听到皇帝这样说,当即就要上吊,但被救了下来。
    当时文官集团的老大、宰相文彦博赶到,训斥了他一顿,“天子有疾...”
    反正巴拉巴拉一大堆,大意就是说天子有病,在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你就吓成这样了?你死了不打紧啊,但是要让皇后怎么办?
    然后就让张茂则继续在赵祯身边照顾,大概也有监视的意思吧。
    赵祯看到这一幕彻底心死了,这是后宫、前朝都想要他死啊。
    从此就老实了,也不敢说胡话了,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后,他们说什么,他同意就是,再也不敢改革。
    他没有一个儿子活下来,其实想想也许也有相关原因在吧。}
    各时空的人们看着后世人的推测。
    老百姓们都有些同情了,这当皇帝,若还不是实权皇帝,跟个傀儡也无差。
    大宋的百姓一瞬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应,这的确是让他们很难相信,而且时代距离那么远,他们也不知道后世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即便是又如何?他们能怎么办?
    开宝年间
    赵匡胤后悔了,杯酒释兵权他后悔了,朝堂上文官武官必须相互制衡才对,任何一方独大都是个大麻烦。
    仁宗时期
    原本就忐忑不安的官员们,此刻是真的吓傻了。
    文彦博黑着脸,胸口急剧起伏,一看就被气得不轻,“一派胡言,后世人哪能胡编乱造,毁本官清白。”
    皇宫内
    赵祯心里很不平静,他也想当真正大权在握又有能力的皇帝,他也有理想抱负,大权在握他还怕谁,想做出一番大功绩也没人敢拦着。
    曹皇后在寝宫内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张茂则看着周围同伴们打量的目光,他完了。
    {同一年,赵祯提拔的亲信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一职,仁宗保不住他了。
    赵祯想要改革大宋的武人掌管枢密院,但Z治斗争失败。
    狄青是北宋最后一个武人枢密使,之后除了一个郭逵,枢密院的官职都由文员担任…}
    光幕下
    嬴政移开眼睛,主要是这后面的朝代,官员抱团、党政斗争看得他实在是忍不了一点。
    刘彻真想去宋明把这些大臣给好好收拾一顿,倒也不是为给宋明皇帝出气,他单纯就是看不惯。
    杨坚庆幸他大隋如今的Z治还算清明,虽然世家大族的势力影响不小,一切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
    赵匡胤牙齿咬得吱吱作响,“果然啊,不能对这些大臣太好了。”
    赵祯沉默中,虽然这看着他是懦弱了点,但这也给了他一个机会。
    包拯、范仲淹他们都没有开口,心里想法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明白,唉。
    {宋仁宗去世后,宋英宗继位,继续重用仁宗时期改革派的重臣,想变法,然后就病了,史书上说他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接着就是曹太后垂帘听政。
    赵曙的变法还没开始,就被曹太后和保守派阻止了。
    当皇帝还不足4年,他的Z治抱负还没实现,36岁就死了}
    前面朝代的皇帝们,看得心里都老大不痛快了,只要是作为皇帝,就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别人拿捏。
    虽然各朝代都少不了没实权的皇帝,但像宋明文官集团如此嚣张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
    刘禅拍了拍胸脯很庆幸的说道:“还好父皇和相父给留下的人都是信得过的,若是像宋朝这样,我怕是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董允闻言哭笑不得,他家陛下还真是小孩子心性。
    在东汉末年的刘备和诸葛亮,还在忙碌中,对宋朝的事情虽然感慨,但他们现在事多,感慨一番就算了。
    赵匡胤眼里的杀机涌动,虽然是赵光义这一脉的皇帝,但若是自己这一脉,他也不希望皇帝被大臣拿捏,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治个屁。
    赵祯也没想到赵曙这小子,竟然没在位几年就死了,这到底是皇宫建筑有毒啊,还是被这些人给暗害的,他也不知道真实原因。
    曹皇后是真的要晕了,她都能想象到天下人议论她的样子了。
    熙宁年间
    赵顼神色晦暗不明,他爹死得早,自己也死得早,儿子也死得早,子嗣也少得可怜,万幸的是无论如何现在改革派占了上风。
    王安石、苏轼他们,面对后世人的猜测,并不是他们该发言的时候,这种事情能发表意见吗?肯定不能啊,况且此前官家变法,守旧派和太后也是一样的阻止。
    绍圣年间
    赵煦哪怕知道后世人说的没什么证据,但作为皇帝,尤其是面对死亡的时候,不可能不在意的,况且他们北宋皇帝有长寿的吗?
    {宋神宗登基后,变法也是遭到了高太后和旧党反对。
    文彦博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文彦博这人活得还挺久的哈,都四朝老臣了。
    王安石变法,支持他的长子王雱32岁莫名其妙死了,他可能也知道,这再变下去,他的小儿子也会保不住,所以他辞官走了。
    王安石走了,赵顼亲自主张变法,但在一场秋宴上,他和旧党的宰相王安礼喝酒,突然口舌木僵,说话困难。
    自此,宋神宗的身体也不好了,坚持了几个月后去世。
    没有了主持变法的关键人物,变法自然停了下来。}
    赵顼:...
    原以为可能是因为皇宫建筑有毒,没想到又多了一个猜测原因出现,他到底是因为什么,这很难说啊。
    原本正在议事的大臣们纷纷吓得跪在地上。
    赵顼坐在龙椅上,眼神一一从他的这帮大臣们身上扫过,最后定格在王安礼身上。
    不少和王安礼交好的大臣们纷纷出言求情,大意就是后世人的话没有根据,仅仅是推测,不应该听信后世人的一面之词云云。
    王安石还沉浸在儿子去世的猜测中,愤怒、悲伤叫他极为恼怒,他只希望这一次儿子可以好好活着。
    王家,王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被人害死的,但无论如何,为了不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肯定是要多加小心保全好自己的性命。
    其他时空,人们还在被这出人意料的结局惊讶到,若是后世人所说的都是真的,那北宋的朝堂斗争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可怕。
    宋朝的百姓们,脑子都还在宕机中,因为这一切,早就超乎他们的想象了,谁能想到,皇帝的死都有阴谋论。
    {宋神宗死后,他儿子宋哲宗继位。
    因为赵煦年幼,由他祖母高太皇太后临朝听政,高氏启用旧党执政,变法派被逐出权力核心,引发了两党之争。
    她坚持和西夏和谈,将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收取的地区归还西夏。
    军国大事被高氏和几个大臣把持,赵煦没有发言权,随着赵煦年龄渐长,本该还政的高氏,还在积极听政。
    有一次,赵煦旧病复发,报给了张茂则,请求派太医来诊治,被拒绝了。
    这老太太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煞费苦心啊。}
    其他朝代的人们也被惊讶到了,主要是没想到当奶奶的对亲孙子都那么狠。
    “这老太太是图啥啊?是放不下权力还是不喜欢这个孙子啊?”
    “害,大概是觉得孙子没有儿子亲吧。”
    ......
    像秦皇汉武对这老太太主张议和是一点看不惯,更别说他还想换儿子登基,这哪个帝王忍得了。
    刘彻甚至想到了他的祖母。
    赵匡胤都看笑了,他大宋的皇后、太后权力都太大了,当然最主要的是这让他很生气。
    最气愤的还是赵顼,一个是亲娘,一个是亲儿子,他母亲真的想害死孙子吗?
    赵顼气得浑身发抖,但还是控制住情绪,“今天就到此为止,你们都先退下吧。”
    大臣们也纷纷应是。
    王安石还有些担忧的看了官家一眼,若历史真相真是如此,那打击肯定够大的。
    等退了出去,王安石还特意叮嘱苏轼,“官家情绪不太好,你多费心。”
    苏轼点点头,“我知道。”
    ......
    在公主府住着的高太后,表情极为难看,先前说她阻碍变法是私心里为了娘家,现在又有这一桩想要害死孙子的事情,她还活不活了。
    宝安公主担忧的看着她母后,说实话,她自然也是极为不赞同这事的。
    绍圣年间
    赵煦表情冰冷,他倒是希望他那好祖母还活着,最好能有机会看看光幕。
    {其他人都不知道吗?不,想来是已经选择站队高太后这边了。
    但也有少数人,程颐发现赵煦在听课的时候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当即叫停了讲学,请求马上派太医来。
    赵煦得到了医治,只是程颐被弹劾了,被罢黜了崇政殿说书。
    赵煦一生很少杀人,但等他亲政后,张茂则的养子、外甥、侄子全部被贬死。
    赵煦恨他奶奶恨到什么地步呢,都想给她废为庶人了}
    赵煦扯了扯嘴角,他当然恨,想到年少的那些经历,他又不是圣人。
    赵佶想到小时候,他皇兄和他偷偷在福宁殿的帷幕内吃点心,这是真的造孽,那还是他皇兄好不容易藏起来的,现在日子也算是苦尽甘来,就是遇到了自己这个倒霉催的弟弟。
    熙宁年间
    赵顼对他母亲那点感情都稀薄了。
    各朝的老百姓们吃着瓜,要是历史真相是这样,他们还挺支持赵煦给他祖母贬为庶人的,也就是孝道在这里摆着。
    {到了南宋时期,像宋宁宗积极支持北伐,他有九个儿子,结果都夭折了,又领养了个养子,结果又死了,没办法又领养了一个,也就是赵竑,被立为太子。
    赵竑对史弥远专权十分不满。
    至于宋宁宗的死,也有猜测说是被权相史弥远毒死的。
    赵竑也没当上皇帝,史弥远自己又不傻,太子对他不满,要是当上皇帝,还有自己的好日子过嘛。
    就和杨皇后一联合另立新君,也就是宋理宗。
    理宗,儒家理学已经发展到能给皇帝冠名的地步了。}
    各朝的儒生们都噎住了。
    孔子都没眼看,算了,想开点跟他有什么关系,后面的儒学跟他关系不大。
    开宝年间
    赵匡胤是真被气恨了,若是掌握武力,那想必就不这样了,“以后谁在跟朕说狗屁的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滚蛋。”
    赵德昭:...
    赵德芳:...
    绍兴年间
    赵构也是蛮惊讶的,但对此他看得明白得很,朝堂上并非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没实权的皇帝,就注定了要当傀儡,不听话就是赵竑这种,连皇帝都当不上。
    赵眘没记错赵扩是他孙子,对于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他也是头疼的很。
    岳飞、韩世忠、辛弃疾他们看着这样纷乱的朝堂也是很伤神,人性很复杂,有人忧心天下,自然也有人只顾自己的利益。
    宋朝的老百姓们被这个视频的内容打击到了,都还很消沉。
    刘晓希想了想开口道:“怎么说呢,这古代的大封建地主,也就是皇帝,大概还有点进取心,为了达到长远统治,还会稍微顾及一下百姓利益。
    只是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那些官僚,看重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不少皇帝都赞同这话,他们也不是谁都是昏君,也有人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出来,都想要王朝坚持久一点,但要不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不就是有能力,但因为各种因素阻碍达不成。
    开国之君们倒是不担心自己会遇到这种情况,能力摆着,但担心后代啊。
    像曹老板这种,尤其怕再遇到司马懿这样的反贼。
    大臣们心中都被刘晓希这番话弄得有些慌乱,即便是想要反驳,但也只能反驳给自己听。
    百姓们现在也是会思考的,听得明白是什么意思,虽然狗皇帝不见得就好,但狗官们肯定不怎么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