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新年倒计时
作者:折耳根的猫
这一世的平平,没有像上辈子那样,发烧烧坏了脑子,小脑瓜子聪明得很。
跟着徐江淮罩了两次麻雀,就掌握住了技巧。
然后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了爷爷,一只手拖着竹匾和麻绳小棍。
另一只手提着一个花布兜,兜里装着一些瘪稻谷。
出门吆喝她的小伙伴们,一块去打谷场罩麻雀去了。
麻雀这玩意儿看着肥嘟嘟的,其实没多少肉,村里人就算抓了也不吃,一般都是丢给家里的猫和狗吃。
不过,这大雪封山的,也确实该弄点新鲜肉吃。
赵爱兰也有点馋新鲜肉了,撺掇他:“你叫上江河,你们俩到林子里去,弄点鹧鸪还有竹鸡,回来咱们炖两个暖锅子,正好咱家的米酒也酿好了。”
<img alt="" img-height="525" img-width="787" media-idx="1"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95299&x-signature=S6NEzA8%2B1gGmu5rxxX1n%2BVFHelE%3D"/>
鹧鸪,以前是可以捕猎的。
一番话把徐江淮肚子里的馋虫都勾出来了。
“行!趁着天还早,我现在就去找江河。”
冬天山里很多野兽都藏起来冬眠了,不过像是鹧鸪和竹鸡这些东西,和麻雀一样,哪怕是寒冬腊月,也要出来觅食的。
徐江河喜欢打猎,家里就有现成的套竹鸡和鹧鸪的网子。
<img alt="" img-height="429" img-width="429" media-idx="2"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95299&x-signature=EA45QVykWhtdvWgJCYHOKXq94ls%3D"/>
竹鸡,小时候吃过,肉和仔鸡差不多。
这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动物保护法,人都快饿死了,当然是抓到什么吃什么。
兄弟俩带上家伙,进山转了一圈,天黑才下山。
徐江淮背后的篓子里,已经收获了十几只竹鸡和鹧鸪。
徐江河一听晚上有今年新酿的米酒,还跑去自己下套子的地方看了一下。
收获两只野兔,一只落单掉进陷阱里的小野猪。
小野猪已经死了,冻得邦邦硬,不过丝毫不影响赵爱兰把它给炖了。
按理说这种大小的乳猪,拿来做烤乳猪是最好吃的。
但野猪和家养的猪不一样,哪怕是小野猪,身上也有一股子味道。
再加上这个年代,农村也买不到后世那么丰富的烤肉调味料,烤出来的小乳猪也不好吃。
赵爱兰干脆让徐江河把这只小野猪宰杀褪毛,切成大块,烧了一大盆红烧野猪肉,一盆野猪肉烩白菜粉丝。
剩下的猪头、猪耳朵、猪蹄、猪尾巴什么的,丢到之前家里卤肉留下的卤肉汤里面。
再加点豆干豆皮虎皮蛋什么的,卤出来一大盘,切出来,刚好拿来做下酒菜。
两只野兔也都处理好,切成块,做了一盘麻辣兔肉,一盘酸辣椒炒兔肉丁。
<img alt="" img-height="492" img-width="492" media-idx="3"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95299&x-signature=2sP3pFVHQDISVacq7%2BJy08vqQFg%3D"/>
酸辣椒炒兔肉丁
赵爱兰家的酸辣椒,用的都是那种在山上自然生长成熟的辣椒,比普通做菜用的青椒更辣。
做出来的酸辣椒炒兔肉丁,辣椒酸辣爽口,兔肉切的拇指大小,吸饱了酸辣椒的汤汁,酸辣开胃,还没上桌呢,全家人闻着味道,口水都流了满地。
平平不能吃辣,赵爱兰让徐江淮剥了点自己从山上捡回来的板栗,给孙女烧了一盘板栗烧竹鸡。
竹鸡的肉本来就很嫩,搭配甜甜的板栗,小孩子都喜欢吃。
鹧鸪也是个好东西,因为个头不大,赵爱兰也没切,打理干净后,直接整只塞进大肚子瓦罐里。
再加入红枣、淮山、生姜等,煲出来的鹧鸪汤,滋味鲜美,还能润肺止咳。
入冬后,山里家家户户每天都要烧柴火取暖,被炭火熏的,嗓子经常不舒服,喝点鹧鸪山药汤,正好补一补。
饭菜做好后,赵爱兰拿了一个竹子做的酒勺,徐江淮拿了几个搪瓷茶缸,进屋把米酒舀出来。
自家酿的米酒,一定要干净,不能沾染油污,不然一整坛米酒就糟蹋了。
因此,赵爱兰每年都把酿米酒的酒缸,放在卧室角落里,上面还盖着一个破棉被。
掀开棉被,打开盖子,酒缸中间特意挖出来的一个凹槽里面,已经积满了米酒。
<img alt="" img-height="570" img-width="569" media-idx="4"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95299&x-signature=9SeRYxPxaMhmp6%2FSOFeFeOCm9IU%3D"/>
自己家酿的米酒,混浊但好喝。
米酒稍显混浊,不过不影响口感,赵爱兰把米酒舀出来,又拿了一个大海碗,从底下挖了点酒酿出来。
褚红霞怀孕后,婆家那边亲戚送了不少鸡蛋过去,他们家人少,吃不完,褚红霞就让赵新华送了半篮子鸡蛋过来。
赵爱兰也不跟她客气,女婿给,她就拿着。
她才不会像村里那些老娘们一样呢,甭管儿女给他们买啥,都要先把儿女骂一顿。
不是骂他们不会过日子,乱花钱。
就是骂他们买的东西不合心意,不会花钱。
儿女又不是工具人,他们是人,也会伤心难过。
久而久之,为了不挨骂,儿女都不敢给爹娘买东西了。
可气的是,这时候,那帮老娘们又开始跟人抱怨。
说儿女不孝顺,从不给他们买东西。
简直是难伺候!
这辈子的赵爱兰,决心要做一个“好伺候”的妈妈。
儿女有好东西想着她,她就高高兴兴地拿着,该吃吃,该用用。
这样儿女看了也高兴,下回还会给她送东西。
不过赵爱兰也不会白拿女儿女婿的东西,她有啥好东西,也照样惦记着孩子们。
家里鸡蛋多,赵爱兰也不吝啬,吃完饭后,煮了一大锅酒酿圆子蛋花汤。
甜酒酿本来就是甜的,不用额外放糖。
圆子是自己家用糯米粉和面搓出来的小圆子。
李惠芬手巧,再加上猫冬有时间折腾,她还用胡萝卜和菠菜,给小圆子上了色,做出了绿色和红色的糯米圆子。
最后打上几个土鸡蛋,搅成漂亮的蛋花。
寒冷的冬夜里,喝上这么一碗酒酿圆子蛋花汤,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暖和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二十九。
这天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二,村里人都要忙着过大年了。
过年最开心的是小孩子。
小孙子安安还小,只能坐在竹凳子上,看着堂姐流口水。
大孙女平平是个小社牛,花棉袄的两个口袋,一个塞满了便宜的水果硬糖。
另一个放了十来颗大白兔奶糖,还有大虾酥糖,招呼了一帮小伙伴,在自家院子外面,搞了一个“大工程”——
赵爱兰家门口有个天然的斜坡。
平平像个工程师一样,指挥小伙伴,把积雪铲起来,堆在斜坡上,再拿砖头夯实了。
最后央求自己的村长爷爷出马,拿铁锹把斜坡面修平整了。
一个天然的滑雪道就做好了。
徐江淮怕他们把裤子磨破了,从家里拿了两个破麻袋出来。
一帮小孩子迅速排队,一个个屁股下面垫着破麻袋,哧溜一声,从斜坡上滑下去。
<img alt="" img-height="933" img-width="1400" media-idx="5"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595299&x-signature=Cc%2FUQUiiJqivx31mNvWxZgkWDDI%3D"/>
玩过这个的童鞋请举手o(*^▽^*)┛
雪地里响起了孩子们兴奋的尖叫声。
真好!混乱的一年,终于快要过去了。
新的一年,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