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章:碳氮比
作者:喾虾一族
李辰溪在前面引路,王专家紧随其后,朝着试验田的方向走去。
为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农业实验,李辰溪早前便在田地边精心搭建起一座简易的工棚。
这工棚虽外观质朴无华,却宛如一个功能齐全的“宝藏小屋”。
竹制的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各式农具,每一把都承载着农耕的希望与力量;木架上摆放着一个个装满发酵原料的陶罐,它们像是时间的守护者,默默酝酿着土地的生机。
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发酵物气息,为这里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前奏曲。
不多时,他们便抵达了试验田旁。
王专家的目光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这片田地面积虽不算辽阔,但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精心的打理。
地面平整得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泛着柔和的光泽,每一道田垄都像被精心雕琢过一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
田垄边缘,几堆由鸡粪发酵而成的肥料堆放得整整齐齐,它们还在微微散发着热气,宛如大地呼吸的韵律。
这些肥料,可都是李辰溪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从老支书那里争取来的“宝贝”,凝聚着众人对丰收的期盼。
“王专家,您瞧,这就是咱们准备大展身手的地儿。”
李辰溪的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眼神中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丰收时,那一片金黄灿烂的景象。
王专家并未急于回应,而是缓缓绕着田地踱步,他的脚步轻盈而沉稳,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时而,他会轻轻弯下腰,目光专注地观察土壤的颜色和质地,那神情仿佛在探寻着大地深处的秘密;时而,他会拿起一把肥料,凑近鼻子轻轻嗅着,试图从那细微的气味中判断出肥料的品质和状态。
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举动,王专家正在对李辰溪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着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前期的准备工作,还算得上扎实。”王专家终于缓缓开口,给出了评价。
不过,他的语气很快又严肃起来,“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让这次实验取得圆满成功,需要考虑到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
话音刚落,老支书便带着几个村民匆匆赶来。
他们手里各自拿着锄头、铁锹等农具,脸上满是淳朴的笑容。
在他们看来,可不能让专家亲自动手干这些体力活,自己能帮上一点忙,也算是为这次实验出了一份力。
“王专家,您看看,还有啥地方需要再改进改进?”李辰溪赶忙上前询问,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就像一位渴望得到老师指点的学生。
王专家思索了片刻,轻轻摇了摇头,表示暂时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李辰溪见状,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将之前自己标记出的疑惑之处,一一指给王专家看。
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解开一道道关乎命运的谜题。
随后,王专家、李辰溪和老支书等人来到了村里一处空旷的场地。
这里被临时用作讨论交流的地方,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却充满了热烈的氛围。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王专家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将那些复杂的农业理论和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得清晰明了。
李辰溪、老支书和李志明等人听得津津有味,心中不禁暗自庆幸,能得到这样一位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专家指导,无疑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农业新世界的大门,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农业实验充满了无限的信心。
就在这时,老支书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开口问道:“王专家,您给瞧瞧我带着大伙发酵的鸡粪肥料咋样?”这些肥料可凝聚着村民们的心血,老支书心急如焚,迫切地想知道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走,带我去看看。”王专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应道。
由于发酵肥料的地方离此处并不远,一行人很快就抵达了目的地。
王专家缓缓俯下身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鸡粪的颜色、质地,他还不时地凑近,仔细嗅着气味,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审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接着,他拿起铁锹,用力地翻动着鸡粪堆,仔细查看内部的发酵情况。
一番细致入微的检查后,王专家直起身子,神情严肃地说道:“老支书,您这鸡粪发酵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从表面上看,已经初步腐熟,没有明显的刺鼻臭味,这说明发酵过程基本是正确的。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老支书一脸茫然,那些专业术语对他来说,就像天书一般难以理解:“王专家,您刚刚说那个啥碳啥比的,是咋回事儿哇?”
李辰溪在一旁赶忙解释道:“老支书,是碳氮比。”
王专家点了点头,进一步补充道:“辰溪说得没错,碳氮比大致按照三十比一的比例来添加秸秆就行。
湿度方面呢,您可以用手抓一把鸡粪,用力攥紧,如果手指缝间有水渍但不滴水,松开后鸡粪能成团,落地能散开,这样的湿度就是比较合适的,大概保持在50%到60%左右。”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王专家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说明。
老支书这才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多亏了您啊,王专家,让我明白了这么多门道。
咱这就按您说的改进。”
解决完鸡粪肥料的问题后,王专家深知土壤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就如同根基之于大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他决定对李家庄的地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检验。
他先是在实验田的不同区域,小心翼翼地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
只见他手持专业的土壤采样器,眼神专注地将其用力插入土中,随后缓缓旋转采样器,如同在挖掘着大地的宝藏。
不一会儿,他便缓缓拔出采样器,取出了一管完整的土壤样本。
他的动作轻柔而谨慎,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接着,他将样本轻轻地放入特制的样本袋中,并仔细地做好标记,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严谨与专注。
回到临时搭建的简易实验室,王专家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工作。
他先用筛子对土壤进行筛分,将不同粒径的颗粒仔细地分离出来,通过观察这些颗粒,来判断土壤的质地。
然后,他取了部分土壤放入试管中,加入特定的化学试剂,眼睛紧紧盯着试管中的颜色变化,以此来准确检测土壤的酸碱度。
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精密仪器测量土壤的养分含量,如氮、磷、钾等元素的比例,每一个数据都被他认真地记录下来。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操作和分析,王专家对李家庄的土壤状况有了清晰而全面的了解,这也为后续制定精准的种植和改良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专家拿着检测结果,神情严肃地向众人解释道:“咱们李家庄的土壤偏酸性,所以啊,在肥料中要适当增加一些碱性成分,这样才能达到酸碱平衡,给农作物创造出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说着,他拿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在地上画起了示意图,一边画一边生动形象地向李辰溪等人解释各种肥料的作用和比例关系。
李志明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听着,手里拿着本子,不停地记录着王专家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
王专家看着眼前这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村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之前去过的那些村落,那里的村民们在困境中渐渐失去了希望,只是麻木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眼神中透露出的是无尽的绝望与迷茫。
而李家庄的村民们,却截然不同,他们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王专家沉思片刻后说道:“辰溪啊,能不能麻烦你在这里帮我搭建一张床?我想随时观察实验田的情况。”
李辰溪连忙摆了摆手,说道:“王专家,哪能让您睡在这里啊,来我家吧!我家还有空余的房间。”老支书也在一旁极力劝说着。
在大家的热情邀请下,王专家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李辰溪看了看天色,笑着说道:“王专家,时候不早了,咱们先吃饭,这事儿急不得。”
王专家也明白大家的好意,便跟着众人前往李辰溪家。
在李辰溪家吃过晚饭后,王专家独自来到村子里散步。
月光如轻纱般洒在村子里,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银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偶尔,从村民家中传出阵阵谈笑声,那声音温馨而祥和,仿佛是乡村夜晚最美的旋律。
王专家沿着小路慢慢走着,脚步轻盈而舒缓,他尽情地享受着这宁静美好的乡村夜晚,心中思绪万千,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白天所看到的一切,以及对未来实验的种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