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你有新订单了,请注意查收
作者:迪迪无畏
7月1日,林家庄。
“彩蝶,还能再采摘一个月。”
“小天哥哥,我知道了。”
“不过,逮黄鳝能逮到9月份吧?”
“是的,天气凉了就不多了。”
“小天哥哥,这段时间,村里人总是打听我逮黄鳝干啥。”
“不用去管他们,如果实在瞒不住了,我再想办法。”
“好的。”
“金银花,没人问吧?”
“也有,但好像不少人都知道似的,他们采摘的给向阳公社的亲戚,让他们帮忙卖。”
“嘿,还挺聪明的呢。”
“是吧,现在都快没地方采摘了,都薅完了。”
“没事,反正黄鳝收入也不错。”
“嗯。”
......
7月7日,邮递员来到李锦秋家。
“李锦秋同志,电报。”
“我的?”
“是的。”
李锦秋疑惑,谁会给自己发电报?不会是德纳吧?
拆开一看,居然是小川一木,这次他要求订购10万箱干脆面,5万箱锅巴。
大手笔,李锦秋期待的果然没被辜负,小川一木下了大订单了。
“锦秋,什么事这么高兴?”
“你看。”
“呀,15万的单子。”
“所以说小日子市场还是挺大的。”
“真好!”
“我去厂里一下,你待在家里。”
“好的。”
一箱干脆面30袋,锅巴则是18袋。
李锦秋上次在小日子给小川一木的价格是:一箱干脆面3.4美元,一箱锅巴1.6美元,那么这样一来,10万箱干脆面就是34万美元,5万箱锅巴就是8万美元,加在一起是42万美元。
虽然没有辣条多,但也不错了,42万美元,还真不少了呢。
“爸,修阳大爷,来大订单了。”
“什么订单?”
“小川一木的单子,10万箱干脆面,5万箱锅巴,一共42万美元。”
“太好了!干脆面终于有大订单了,还是创汇的大订单!”
“我去通知大家,做好加班准备,到时发奖金。”说完,修阳大爷就急忙走了。
“小秋,德纳要不要订?”
“爸,我回头问问吧。”
“行。”
下午李锦秋开车来到市里,给小日子的德纳那边发了一个电报,看看有没有反应吧,他也不知道德纳回法兰西没有。
第二天邮递员就来了。
回信的是汉斯,他说小日子如今他在负责,德纳早已回到法兰西了,让他发给法兰西,还给了电报地址。
“秀荷,德纳现在法兰西,我要重新给他发。”
“我陪你去一趟邮局吧,电报内容要保密。”
“行,你去,谅他们也不敢审查。”
下午李锦秋开车带着苏秀荷来到市里的邮局。
苏秀荷直接找到他们的局长,局长见到苏秀荷手里的一个证件本,赶紧毕恭毕敬的请到办公室。
等了一会,苏秀荷走出来,局长则是忙让人准备发电报。
苏秀荷看了看李锦秋,李锦秋会意,走过来开始说电报内容。
这次主要是想问德纳收购黑松露的事,去年大队可是收购了2700多斤,如今都已晒干,差不多有600多斤呢,顺便问一下要不要订购干脆面和锅巴。
电报内容有点长,3毛钱一个字,不过这对于李锦秋来说,小意思,这点钱不在乎。
当天下午,就有邮递员来到了大队。
德纳还挺及时的,李锦秋打开看了一下。
这家伙上来就对李锦秋表示关切,问候,还说祝贺他们新婚快乐,迟来的祝福。
接着说有多少黑松露他都要了,还是1000美元一斤干松露,至于干脆面和锅巴,他各订购5万箱,试试销量如何再说。
最后说,啥时候再准备炒股,炒期货,他很期待。
李锦秋看到最后笑了,这家伙不满足于赚慢钱了,想要快钱,上次在小日子,这家伙可是赚了不少呢,这是上瘾了。
5万箱干脆面和锅巴,一共是25万美元,还不错。
这下一共需要出货25万箱了,有点紧呢,需要赶货。
至少3个月才能搞定,先紧着小川一木的吧,德纳的不急。
李锦秋回到辣条厂,让人把干松露搬出来称重。
为什么不放家里?有点多呢,还是放厂里好,地方大,晾晒方便。
一番忙碌之后,一共是688斤。
很不错,68万多美元,折合169万多元。
发财了,大队这次赚了好多。
收这些黑松露,2750斤,一共花了825000元,净赚一半多。
先把这些黑松露发过去再说吧,干脆面和锅巴还要等几个月呢,先把这批钱拿到手再说。
于是李锦秋就开车把货物拉到省里,找到省外贸办人员。
苏秀荷的关系在这里,他们一见到李锦秋就很客气,表示一定办好,李锦秋这才满意的离开。
光这个黑松露李家村就收入80多万,不得了!今年的分红又不会少了。
回到大队,苏秀荷问事情办的如何?
“他们都认识我,兴许是咱上了【人民日报】的缘故吧。”
“呵呵,肯定是,不然怎么都认识你啊。”
7月10号,这天,李锦秋独自来到水稻田。
看着一望无际的100亩水稻,他豪气冲天,秋收一定会丰收吧?毕竟后世可是亩产七八百斤呢,现在亩产400斤应该不成问题吧?
看到有一些孩子在田里收笼子,逮黄鳝,李锦秋心道:这时的孩子可真勤劳,能干,一点不怕苦,不怕累。
真是一代人养一代人啊,搁后世手指头留个血都得上医院,生怕有什么危险,现在随便在厨房弄点草木灰就完事了,哪有那么娇贵。
“锦秋哥,你怎么来了?”
“大年啊,我就是看看庄稼,今天收获如何?”
“还可以,现在真是好季节,就是有点热呢。”
“多注意身体,最好下午三点以后再出来下笼子。”
“知道了。”
大年他们从5月到现在每个人都差不多挣了300多元了。
一个月150-180,比工厂里的员工挣得都多。
这不,很多员工下班回到家,就帮着孩子去逮黄鳝呢。
最近,甚至很多人帮着别的公社亲戚来卖金银花,李锦秋也没说什么,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系统收购,关他屁事。
系统一斤给他返2个声望值,赚的也不多。
已经收购2个多月了,迄今为止收了大概30万斤了,收获声望值60万。
还有群众贡献的声望值,这段时间也有20多万,加上系统之前的2500万声望值,现在已经有了2580多万了。
“小秋,有人找?”
“谁啊?”
“邮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