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二凤与承乾

作者:事已至此来瓶可乐
    林锦遥那番慷慨激昂、几乎要岔气的“报菜名”表演,总算是告一段落。她叉着腰喘了口气,一屁股坐回沙发上,随手又捞起一个抱枕搂在怀里。
    “不过嘛……”她话锋一转,脸上那股得意洋洋的劲儿稍稍收敛“说实话,‘二凤’陛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神仙。至少,在养孩子这方面,我觉得他犯的错也不少。”
    “确实。”李今越接过话头,“太宗和李承乾之间的问题,真是让人挺唏嘘的。感觉父子俩,各有各的问题,最后弄到那一步,实在是一言难尽。”
    林幼微补充道:“太宗对李承乾从小就寄予厚望,安排了当时最顶级的老师团队,压力本来就大,而且还要求严格教育,难免会批评多,鼓励少。”
    “后来李承乾又有了腿疾,行动不便,这对一个原本寄托了无数期望的太子来说,心理上的落差和打击肯定非常大。再加上,后来长孙皇后去世了,缺少了自己的母后在中间的调和与引导,承乾不仅失去了母亲的关爱,更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安慰他,开导他的人。”
    林锦遥叹了口气:“可不是嘛,母后不在了,父皇那么忙,还对他期望那么高,父子之间又缺少沟通和理解,压力那么大,心里憋着事,是个人都要憋出病来,能不往叛逆的方向走吗?”
    “而太宗,他应对叛逆的方式,也比较直接。就是严厉的批评,所以基本上约等于反效果,只会让本就处在压力和自卑中的李承乾更加叛逆。”
    “再加上后来,二凤又表现出对李泰的偏爱,结果自然是……父子隔阂越来越深,几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李承乾呢……”林幼微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复杂,“唉,怎么说呢,在长孙皇后去世后,缺少了正确引导的他,前后的反差简直就像变了个人。”
    “性格变得傲慢专横,轻信小人,还沉迷突厥文化,在东宫里穿着突厥服饰,这些都还算是相对小一点的问题了。后来还试图派人刺杀自己的老师,张玄素,于志宁,虽然没成功吧。再后来甚至还宠爱过男伶,这一桩桩,一件件,放在古代那个环境下,确实是……嗯……相当炸裂,说是大逆不道也不为过吧。"
    天幕之下,原本还沉浸于贞观帝后美好爱情故事里的温馨氛围,被这突如其来的惊雷炸得粉碎。
    大唐
    方才还洋溢着温情与笑意的殿堂,此刻死寂一片。
    李世民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撞击了一下,眼前甚至有些发黑。他不知道是该先震惊于后世所言“观音婢”会离世的消息,还是该惊骇于他寄予厚望的嫡长子高明,未来会变成那副悖逆不堪的模样。
    刺杀老师?沉迷男色?这……这说的真的是他的高明吗?!
    巨大的震惊与某种难以言喻的恐慌攫住了他,让他握着长孙皇后的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
    长孙皇后同样脸色惨白,血色尽失。她能感受到丈夫手掌传来的力道和无法抑制的颤抖,她自己的心,又何尝不是如坠冰窟?
    未来的她会死?然后,她的高明,会因为失去了她,因为与父亲的隔阂,变成后世口中那个样子?不!不会的!她的高明,那么聪慧,那么孝顺……怎么会……
    而太子李承乾,这个方才还满眼崇拜地看着父皇母后的小小少年,此刻像是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整个人都僵在了那里。
    母后……未来会死?
    父皇……以后会不喜欢他?会偏爱青雀?
    而且他以后好像还会变得……很坏?
    不!他不要母后死!
    他不要父皇不喜欢他!
    他不要变成那个坏人!
    巨大的恐惧和委屈瞬间淹没了他,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不受控制地滚落下来,但他却死死咬着嘴唇,因为身为太子的骄傲,让他强忍着,没有哭出声来,只是那瘦弱的肩膀,却在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着。
    而殿下的朝臣们,更是如同被集体施了定身术,一个个呆若木鸡。
    张玄素和于志宁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浓浓的惊骇与不解。太子会刺杀他们?那个平日里虽然偶有顽皮,但却聪慧懂礼的太子殿下,怎么会做出如此悖逆之事?张玄素虽然此刻尚未正式成为太子的老师,但也绝难相信这番言语。
    长孙无忌脸上的笑容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浓浓的忧虑,他望向自己的外甥,又望向御座上脸色煞白的妹妹和妹夫,心乱如麻。
    魏征也眉头紧锁,眼神锐利地盯着光幕,捋着胡须的手指微微用力。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太子的未来,更是这背后所揭示的、可能动摇国本的巨大隐患。
    就在这时天幕上又响起了林锦遥推荐自己收藏夹的声音:“对了!我记得有部电视剧有演过这段故事,咱们一起看一看吧。”
    随即光幕再次流转。
    而光幕也将唐太宗与李承乾之间发生的事情当做前情提要给放了出来。
    【李承乾,李世民的嫡长子,曾极受李世民之喜爱,但后来因为,失母之痛,足疾之忧,加之青春期心理压力的李承乾开始表现出叛逆倾向,沉迷声色,行为放纵,这些举动让唐太宗深感失望,屡加训斥,父子隔阂日深。】
    【后来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无疑是在李承乾本就不安和敏感的心灵上又加上了一把火,因为李世民的偏爱李泰每月获得的“料物”超过太子标准,而在生病时更是得到更多赏赐。后李世民又允许李泰自建文学馆,招揽学士,此举被认为是暗示其可能继承皇位。此外,因身体其肥胖行动不便,李泰还获准乘小轿上朝,而李承乾患有足疾却未享此待遇,在后来李泰参与编撰《括地志》后,受到唐太宗的高度评价和丰厚赏赐,这些待遇远远超过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更是曾有意让李泰居住在武德殿,这一举动引发了关于储君之位的猜测,面对父亲对弟弟的明显偏爱,李承乾内心充满猜忌和不安。】
    看到光幕中的未来,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长孙皇后,心头都如同被重锤猛击,就连殿内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脸上也写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他们看着光幕上那一条条关于太子承乾与越王殿下李泰(李泰现在还没被封魏王)的未来记述,心中不由的翻江倒海。陛下……未来竟然会如此偏爱越王?甚至到了动摇储君根基的地步?这……这实在是有悖礼法!
    魏征那张素来严肃的脸上更是布满了惊愕与不赞同。他看到光幕上描述未来陛下对魏王李泰的种种“逾制”赏赐与偏爱,甚至有意让其住进武德殿暗示储位动摇,一股刚直之气直冲脑门。这简直是……是动摇国本之举!他下意识地就想踏前一步,想向李世民直言进谏!
    “魏公!”旁边,长孙无忌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低声劝道:“魏公稍安勿躁!此乃未来之事,陛下此刻心中定然也是五味杂陈,我等……”
    魏征被拉住,脚步一顿,看着御座上脸色煞白的皇帝,又看了看同样如此的皇后,以及在那强忍着哭声的小太子,终究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是啊,现在说这些,除了给陛下和皇后娘娘添堵,又能如何?可他心中的忧虑与愤懑,却如同烧开的水,咕嘟咕嘟地翻腾不休。
    【因李泰日渐受宠,且自身处境艰难,太子李承乾心中焦虑与不安愈发滋长,行为愈发放肆。为寻求慰藉或发泄不满,他甚至宠幸名为“称心”的男伶,此举震惊朝野,更令唐太宗勃然大怒。父子关系因此急剧恶化。】
    【“称心”事发后被唐太宗下令处死,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父子间的矛盾彻底激化,信任荡然无存。】
    李世民僵坐在御座上,不敢置信地看着光幕,未来的他……怎么会做出那等糊涂之事?偏爱青雀,甚至到了逾越规制,动摇储君的地步?又为何会对寄予厚望的高明,施以那般的严苛与逼迫,将父子之情推向万丈深渊?他看着高明那张强装镇定,却掩不住委屈与恐惧的小脸,心头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恐慌和……愧疚。
    长孙皇后亦是心如刀绞,后世所言,天幕所示,让她几乎无法呼吸。刺杀老师?宠幸男伶?沉迷突厥习俗?这真的是她的高明,那个自幼聪慧、知书达理、对她和陛下都孝顺有加的孩子吗?更无法想象,如今对高明寄予厚望、悉心教导的陛下,未来竟会与儿子隔阂至此。高明是太子,身负大唐江山社稷之重,承受压力、接受严苛教导,本是分内之事,她虽心疼,却也明白这是储君必须经历的磨砺。
    可当她看到天幕中,陛下对青雀百般纵容,赏赐逾制,甚至允许其乘轿上朝,而身有足疾的高明却无此待遇,甚至动了让青雀居于武德殿的心思……
    长孙皇后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她当然也疼爱青雀,那是她的儿子,是她怀胎十月诞下的骨肉。可她更是大唐的皇后,是太子高明的母亲!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储君与亲王之间,那道界限必须清晰分明,不可逾越!陛下的偏爱,无异于将高明架在烈火上炙烤,这不是在逼着高明走向歧途吗?
    长孙皇后甚至不敢去想,那个聪慧懂事、仁孝纯良的高明,在经历了失母之痛、足疾之苦、父爱偏移之后,内心会积攒多少的失望与绝望,最终才会走向那所谓的“叛逆”之路?此刻的长孙皇后心中说不怪李世民是假的,可她又想到了太子李承乾做的那些事情想让人不失望都难,但李世民对青雀的偏爱又无疑是对李承乾的苛待又无疑是逼着李承乾走向叛逆的导火索,想来想去长孙皇后甚至都不知道应该要怪谁,最后竟然怪起了自己,若非自己未来早逝,这父子二人的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
    就在两人心绪翻腾之际,光幕之中,一个身影正逆着光,一瘸一拐地走进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