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全民种地1
作者:鲸眠
“不准随地大小便,这可是王爷的王令!你怎又忘记拉撒?”
老翁逮着一个脏兮兮的小孩,就是一顿训斥,那中气十足的嗓门,隔着几亩地都能听见。
小孩缩头缩脑,弱弱反驳:“爷,我……我憋不住嘛……”
那小孩还想狡辩一番,可老翁眼珠子一瞪,顿时什么话都哼唧不出口了。
“爷……我好像听到奶叫我了!我走了!!”
小孩睁眼说瞎话,一溜烟就跑了。
“混小子!待会再收拾你……”老翁心疼地看着小孩刚拉出的黄白之物,提起一旁的铲子,连那块地皮土块一同铲去、提走。
在屋舍田野间七拐八弯,来到一处较高的坡地上。
还没走近,老远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粪味。
全村子的人和鸡鸭牛羊各种吃喝拉撒留下来的粪便,都统一收集,堆积成了一个个粪池。
老翁将那一铲子的黄白之物丢进粪池里面,这才满意地离开。
“二狗家的,今个儿怎么又飘出肉味来了?”
“嗨~这不是我家男人寄回来这次杀蛮子获得军功的奖赏嘛,说是叫我不要不舍得花钱,给娃添点肉沫子……”
“你男人得到军功了?奖赏有多少……”
“也不多也不多,就半贯子钱,等会儿过来吃饭撒……”
“……”
这个‘村子’如同其他的村庄一样,普普通通,可又跟普通的村庄有些不同,屋舍瓦房都很新,或者翻新不久,村道上也干干净净的,偶尔一些树的树叶落下,就立马被附近的小孩子捡走,等收集成一捆后,就丢到粪池那边的土坡背风面攒起来。
在村子的外围,有一大段的围墙,将整个村子给围起来,而村子口立着一个石碑,上面刻着“无忧山庄”。
村口还有人值守,倒也不限制村民们出入,只不过每次进出,值守的一名老书生就会提起笔墨,在泛黄的册子上记上姓名,再给人按泥印,登记在册。
而居住在这里头的村民人,基本上都是当初从京城跟随谢临朝来陇西的禁军家属们。
相较于半年前背井离乡,如今的禁军家属们,已经开始扎根在这片新的土地上,过上了新的安稳日子。
除了心里记挂着效力于安王府的父亲丈夫或者儿子们,在无忧山庄里的日子,可谓是真的“无忧”。
房子,免费送来住。
田地,谢临朝也按照当初承诺的条件,分出田地。如果不是来陇西的那个时节是在秋收后,不适合再播种耕种,山庄里的田地此时早就青葱一片了。
再有便是每个月给村民们补贴的各种布料、鸡蛋、肉菜、盐油,份量都很足,不掺半点假。
每次安王府有什么政策,比如建学堂、开工坊,需要招收学子和工人时,无忧山庄的村民们只要符合条件,就有优先录用的待遇。
而且,在陇西郡,老百姓们头顶上的天就是安王府,无忧山庄是安王亲自督察建立的,在陇西郡内,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呼来喝去的官吏老爷们,听到是无忧山庄出来的村民,都不知道和善了多少分。
就算有受到什么欺压和不公,只要情况属实,就可以上报给安王府那边,自然就会有管事来公平公正的处理这档子事。
因此,生活在无忧山庄的村民们,就好似生活在世外桃源般……嗯,除了有时会对王爷下达的某些王令犯嘀咕外。
就比如,早在三个月前,安王府那边就传来王令——
让村民们收集植物残体,如农作物秸秆、落叶、杂草,以及动物粪便,如牛粪、马粪、羊粪等。
等收集得差不多时,王府就来了一名三十岁出头的贾管事,他在山庄内四处走动,最终选定了好几处较为空旷,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扬地,声称是要进行堆肥。
当时,有村民大胆提问什么是堆肥,那位“贾管事”声音和煦地解答:
“以往,你们这里进行耕种,要给农作物施肥,都是直接泼粪,这样虽有些效果,但肥力不均匀,还有可能烧伤苗种,得不偿失。”
“安王殿下命我向各位父老乡亲们教授一种土法堆肥法,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些常见地枯叶烂叶和动物粪便结合在一起,就能得到肥力效果翻倍的肥料,对明年春耕大有益处……”
一听到涉及“春耕”,常年在地里刨食的农户们顿时不敢大意,更别提这是安王爷的王令,一个个都不敢有半分懈怠,哪怕是村里调皮的幼童,也被家里长辈耳提面命过。
土法堆肥其实不难。
原料随处可取,而且后续私兵营购买马匹回来,几千匹马每天产生的马粪,也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
等原料收集齐全,扬地找完,就开始先在地面铺上一层约两指厚(10-15厘米)的植物残体,如秸秆,可以起到通气的作用。
然后,将动物粪便均匀铺在上面,厚度约为一指长(5-10厘米)。
如此反复叠加堆积,等到高度达到半丈高左右(1-1.5米),这一处的堆肥点就算前期完工了。
这其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草木灰,具有一定杀菌消毒作用,但不能放太多。
堆肥期间,需要定期的翻堆,来保证堆肥内部的通气性,最开始需要隔3-5天就翻堆一次,让外部的翻到内部,之后逐渐腐熟,时间就可以适当延长。
村里的老人们,尤其看重这些堆肥,每天也不嫌臭,至少早晚都得去瞅一眼,才能睡个安稳觉。
如今,三个月过去,那些堆肥已经腐熟,颜色变成了黑褐色,质地松软。
正当村民们迟疑着这些堆肥是不是变成了“贾管事”口中所说的肥料时,山庄的村口突然来了一大队插着安王府王旗的人马。
为首的之人,赫然就是三个月前来访的“贾管事”——贾思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