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想试探,直接抢你的台词

作者:山风木鱼
    随着袁家势力退出并州,王通的战略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开始对军事民政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整和疏理。
    军事方面。
    为了显示自己对张郃的信任,王通任命张郃为太原郡太守,井陉的土门关由出自黑山黄巾的杨凤驻守,苇泽关由张百骑驻守。
    其它将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其中张燕被任命为雁门郡太守;李宗依旧为西河郡太守,华锋被任命为上党郡太守,牛金被任命为上郡太守,晏明则负责驻守龟兹城;徐晃和高顺驻于太原城,统率并训练主力军队;王越的“虎贲营”也在太原进行训练。
    王通的州牧亲兵营扩充至3000人,由典韦任统领,华雷任副统领。
    ……
    民政方面。
    王通又得到了几个人才。
    首先是王允的儿子王景和王定。
    这两人因为王通对王允的劝导而得以活命,对王通感恩戴德。
    而且还是王通的本家,因此,在给王通送了400个鸡蛋之后,又主动向王通求官。虽然,他老爸才死没多久,还在孝服期间。
    但是,王景声称他老爸跳城前曾留有遗书,让他兄弟俩不要守孝,早点投入王通帐下出仕,以报“救蛋”之恩。
    父命难违,所以,就“夺情”出仕。
    这两人都是颇有才干之人,不仅有文才,也还有一些武艺。
    王家子弟,向来文武兼修,英才辈出。
    史载,王氏源自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血脉,秦汉时期,王翦、王贲父子助秦王灭六国而名垂青史,后来,王离的子孙中有一分支迁至琅琊,更是盛极一时。
    仅琅琊这一分支,自魏晋至明清的一千七百多年中,就出过92位宰相,36位皇后、36位驸马、600余位名臣名将,被称之为“华夏首望”。
    (备注:姓王的家门,在这里吱一声,再帮忙点一下打赏,哈哈。)
    ……
    其实王允和他的几个儿子都很不错,王允年轻时出任地方太守,带兵征讨过黄巾,随张温出征西凉平叛,立下过不少战功,后来更是成为群臣之首。
    其长子王盖年仅二十便出仕朝廷担任侍中,只因死得早而名声不显。其孙子王凌在后来也是名声极响,只是没有斗得过司马懿。
    王允的次子王景和三子王定,原本历史上因死得早而不曾出仕显名。现在主动投靠王通,在经过王通考察之后,觉得两人都是干练之才。
    于是,王通任命王景为州牧椽属(秘书),任命王定为太原郡的郡丞。
    ……
    出于对王通的感恩,王景王定兄弟不仅主动向王通求官出仕,还将王通带去太原王氏宗祠。将王通介绍给王氏一族的长老,并为王通续上族谱。
    族老们又为王通举荐了不少族中人才,这些人经过考核之后,被王通安排在各个郡县担任基层官吏。
    天下王氏出太原。
    并州太原是王姓聚居之地,其家族势力不可小觑。在这个重视家族血脉的社会,家族的力量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有了王氏宗族的相助,王通在并州的根基就会稳固很多。
    ……
    (附录图片:并州太原王氏宗祠。)
    <img alt="" img-height="800" img-width="800" media-idx="1"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615887&x-signature=OJtPtfMdV8ahPfurLpvCzTdBDJw%3D"/>
    ……
    除了得到王景、王定及王氏家族中的不少人才之外,王通的老丈人蔡邕,也为王通找来了一位大才。
    这位大才,便是顾雍。
    顾雍是蔡邕的学生,也是蔡邕最得意的弟子。
    灵帝年间,蔡邕因得罪宦官而避祸江东达13年之久。当时就住在顾雍家的隔壁。顾雍自幼丧父,其母亲待蔡邕甚好,亲切地称呼蔡邕为“隔壁老蔡”。
    蔡邕心存感激,便收了顾雍为徒并给予悉心教导。
    顾雍从小天赋极佳,才思敏捷,心思沉静,深得蔡邕的喜爱。蔡邕对顾雍,就如同对亲儿子一般。不仅将自己的学识倾心相授,还将自己原名“雍”字赠送给了这位弟子。
    并为顾雍取字“元叹”,元者为首,叹为观止。元叹二字,即指顾雍的才华。出类拔萃,首屈一指,让人叹为观止。
    在原本的历史上,顾雍在20岁时便出任合肥县令,并且政绩斐然。后来成为孙权的东吴重臣,担任吴国丞相达19年之久。
    论其内政才能,不输荀彧和诸葛亮。
    在这个时空,由于蔡邕没有死于长安,而是担任了王通的州牧别驾,便主动写信给顾雍。
    也不是让他来当官。
    只是让他来太原看一看。
    顾雍出身于江东顾家,顾家乃是江东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之首。就如同荀攸不会轻易投靠王通一样,顾雍也不会轻易认王通为主公。
    因此,蔡邕也只是让顾雍来看一看。
    ……
    顾雍在并州游历了一个多月之后,便主动求见王通。
    王通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顾雍。
    两人寒暄过后,顾雍便对王通道:
    “雍游历将军治下五郡,颇为感慨。吾观将军之意,似乎不甘居于人下,而有逐鹿天下之志,不知顾某是否猜对?”
    “没错。”
    王通很坦率地说道:“吾志在扫平世间魑魅魍魉,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海晏河清。”
    “将军勇气可嘉。”
    顾雍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又问道:“不过,争霸天下,不唯打仗,可有想过,该如何牧民?”
    王通心中一动。
    反问顾雍道:“顾兄又是如何想的?”
    顾雍没有急着回答。
    而是端起桌上的茶水,轻轻地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才接着说道:
    “牧民之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
    汉初时,高祖以黄老之术牧民,无为而治。亦即:官吏不过多困扰百姓,百姓自会富足。
    自武帝之后,则以儒学牧民,使百姓明礼仪,知廉耻,不需官吏以过多法度约束,百姓自会遵从。
    然,不论是以黄老之法牧民,还是以儒学牧民,都不如商鞅之术,不知将军可曾听过‘商君五法’?”
    王通一介学渣屌丝,哪里懂这些东西。
    见顾雍说得这么高大上,便随口说道:“愿闻其详。”
    顾雍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之色,放下茶杯,站起身来,朗声说道:“商君者,即秦之商鞅也,其五法,乃秦强之根本,秦用商鞅之法,得以由弱变强而灭六国。
    其五法,亦即:壹民、弱民、疲民、辱民、刑民也。”
    壹民者,乃是教化百姓,使百姓所想与君上一致也;弱民者,乃是使民弱而安居乐业,不敢逾越本分对抗官吏。
    疲民者,乃是为民寻事,使之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他事;辱民者,乃是奴化百姓,使之毫无尊严,民辱则贵爵,百姓渴望尊严,就会努力争取爵位而为君王者所用。
    刑民者,乃是以刑罚相逼,怯民因刑以勇,方肯悍不畏死为君王而战。五法并举,则国必强也,若有不遵五法者,尽杀之。”
    “岂有此理!”
    王通霍然而起,端起桌上的茶杯道:“因你是我岳父之徒,我不为难于你。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还是走吧!”
    这已经不是端茶送客。
    而是下逐客令了。
    然而,顾雍却并没有走,而是似笑非笑地看着王通,问道:“然则,在将军心中,又说如何治国。”
    “自然是富民为先。”
    王通沉声说道:“本将的治国之道,乃是:选贤良,举笃敬;重教化,启民智;兴孝弟,收孤寡;抑豪强,补贫穷;使君子安位,庶人安政。”
    顾雍闻言,离席而拜道:
    “方才故相试尔,今日始知将军之仁德。愿拜将军为主公,从今往后,唯主公之命是从。”
    这就服了?
    王通撇了撇嘴,心中暗笑:
    “小样,你以为老子不知道你想说什么,还想试探老子,老子直接抢了你的台词。”
    如图所示:
    ……
    (附录图片:抢台词也是抢。)
    <img alt="" img-height="1077" img-width="1077" media-idx="2" src="
?lk3s=8d963091&x-expires=1840615887&x-signature=gf7KHyLqPdtwpLSnSJPCgllTBN4%3D"/>
    ……
关闭